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解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解顱

病證名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,又稱「囟開不合」或「囟解」,指小兒囟門應合而未合,頭縫開解,致囟門較正常寬大,甚或局部隆起。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腎氣虧虛,髓海失養所致,常見於腦積水、佝僂病等疾患。

生理與病理機轉

正常小兒顱骨縫於出生後六個月逐漸骨化,後囟(枕囟)多在二至四個月閉合,前囟(額囟)則於一歲至一歲半閉合。若逾期未合,多因父母精血虧虛,胎元不足,致小兒腎氣衰弱。中醫認為「腎主骨生髓」,腦為髓海,腎虛則髓海空虛,骨失所養,囟門難以閉合,甚則頭顱膨大,伴見智力或發育遲緩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腎精虧虛證

    • 主症:囟門寬大遲閉,頭顱增大,面色蒼白,形體消瘦,智力遲鈍。
    • 治法:補腎填精,益髓健腦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,可酌加鹿角膠、龜板膠等血肉有情之品,以增強補益之力。
  2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主症:囟門不合,頭縫開解,伴面色萎黃,肢軟乏力,食少懶言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培補後天。
    • 方藥:扶元散(《醫宗金鑑》)為主,方中人參、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,熟地、當歸滋陰養血,佐以石菖蒲開竅醒腦。

外治法

  • 封囟散:以柏子仁、防風、天南星等分研末,豬膽汁調敷囟門,有助溫通經絡、促進閉合。

針灸療法

取穴以補腎益髓、調理脾胃為原則:

  • 主穴:腎俞、氣海、大杼(補益腎氣,強壯筋骨)。
  • 配穴:足三里、三陰交(健脾益氣,化生氣血);複溜(滋腎填精)。

古籍參考
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解顱者,囟大骨縫不合也,此稟父精不足,母血虛羸所致。」強調先天不足為本,治療需注重補益脾腎,充養髓海。此症屬慢性虛損,需長期調攝,緩圖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