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解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解顱,又名囟開不合、囟解。指小兒到一定年齡,囟門應合而不合,頭縫開解以致囟門較正常為大,或可見囟門部稍稍隆起。正常小兒的顱骨縫,大都在出生六個月間時,開始骨化,後囟在二至四個月時閉合,前囟在一歲至一歲半時閉合。如延遲不合,多由父母精血不足,以致小兒先天腎氣虛弱,不能充養腦髓而成。多見於腦積水、佝僂病等病癥。治宜培補氣血,滋腎充髓。用《醫宗金鑒》扶元散內服;或用六味地黃丸久服。外用封囟散,以豬膽汁調勻,攤紗布上貼於囟門。針灸:取腎俞、氣海、大杼、三陰交、復溜、足三里。
《諸病源候論》曰:"小兒囟門,至一歲半而合。若過此不合,名曰解顱。"《醫學入門》曰:"囟門,乃小兒頭上兩骨相接之處,如屋脊相交,故名囟門。"《醫宗金鑒》曰:"囟門,乃小兒頭頂之骨,如屋脊相交,故名囟門。"
解顱的病因,多由父母精血不足,以致小兒先天腎氣虛弱,不能充養腦髓而成。小兒在出生後,由於先天不足,或後天失養,導致腎氣虛弱,不能充養腦髓,以致囟門不合。
解顱的臨床表現,主要為囟門不合,或囟門較正常為大,或可見囟門部稍稍隆起。此外,患者還可伴有頭痛、頭暈、耳鳴、視物模糊、記憶力減退、智力低下等症狀。
解顱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頭顱X線檢查,可以做出診斷。
解顱的治療,以培補氣血,滋腎充髓為主。可用《醫宗金鑒》扶元散內服;或用六味地黃丸久服。外用封囟散,以豬膽汁調勻,攤紗布上貼於囟門。針灸:取腎俞、氣海、大杼、三陰交、復溜、足三里。
解顱的預後,一般良好。但如果治療不及時,或治療方法不當,則可能導致嚴重後果。
解顱的食療,可多吃一些具有補益氣血、滋腎充髓作用的食物,如山藥、大棗、枸杞子、黑豆、黑芝麻等。此外,還要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解顱的注意事項,要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,勞累過度。此外,還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