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解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解痙(又稱鎮痙)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指運用特定治法與方藥,緩解或消除肢體抽搐、肌肉攣急、震顫及角弓反張等風動之症。其理論核心在於調和臟腑氣血,平息內風,屬「熄風法」之具體應用範疇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病因病機
    痙證多與「肝風內動」相關,可分虛實兩端:

    • 實風:因熱極生風(如高熱驚厥)、肝陽化風(如高血壓抽搐)或風痰阻絡(如癲癇),導致筋脈失濡而拘急。
    • 虛風:常見於陰血虧虛(如產後血虛、溫病後期),津液耗傷而筋脈失養,引發蠕動、震顫。
  2. 與經絡臟腑關係
    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」肝主筋,主藏血,若肝陰不足或陽亢無制,則風動筋攣;此外,脾虛生痰、腎精虧耗亦可間接引動肝風,形成本虛標實之痙。

治法與方藥舉隅

  1. 平肝潛陽
    針對肝陽上亢化風,症見頭暈目眩、肢體震顫,方如天麻鉤藤飲(天麻、鉤藤、石決明),重用介類藥物質重下潛之性以鎮肝熄風。
  2. 清熱熄風
    適用於熱極生風之高熱抽搐,方選羚角鉤藤湯(羚羊角、桑葉、川貝),配合石膏、知母等清氣分熱,使熱退風自熄。
  3. 養血柔筋
    對血虛生風之手足蠕動,選阿膠雞子黃湯(阿膠、白芍、生地),滋陰養血以潤宗筋。
  4. 祛風化痰
    風痰阻絡所致痙厥,常用止痙散(全蠍、蜈蚣)合導痰湯,蟲類藥搜剔通絡,痰消則風止。

臨床應用延伸

  • 外治法配合:針灸取太衝、風池等穴平肝熄風;或予芍藥甘草湯藥浴緩解肢體攣急。
  • 藥材特性:如鉤藤善清肝熱而止痙,現代研究證實其含鉤藤鹼可抑制中樞神經興奮性。

解痙法須辨明標本虛實,實證重在清瀉,虛證當予滋填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辨證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