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解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解肌

解肌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解除肌表之邪的治法,主要用於外感證初起而見汗出者。此概念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後世醫家如《傷寒來蘇集》進一步闡釋:「解肌者,解肌肉之汗也。」意指透過發散肌表之邪,調和營衛,使邪氣隨汗而解,而非強發其汗。

解肌的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外邪侵襲人體,首犯肌表,導致營衛失調。若患者正氣較虛,邪氣鬱於肌腠之間,可見發熱、惡風、汗出等症。此時若過用發汗法,恐傷津耗陽,故宜以解肌為治,輕宣透邪,使邪去而正不傷。

解肌的辨證與應用

解肌治法需根據病邪性質與患者體質,分為辛溫解肌辛涼解肌兩類:

  1. 辛溫解肌

    • 適用於風寒表虛證,症見發熱、惡風、汗出、脈浮緩等。
    • 代表方劑為《傷寒論》之桂枝湯(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,此方調和營衛,解肌發表,為辛溫解肌之典範。
  2. 辛涼解肌

    • 適用於風熱初起或溫病初犯肺衛,症見發熱重、微惡風、口渴、咽痛、舌紅苔薄黃等。
    • 代表方劑如柴葛解肌湯(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芍藥、桔梗等),此方清透鬱熱,解肌退燒,多用於外感風熱或邪鬱化熱之證。

解肌與發汗的區別

《溫病條辨》指出:「傷寒非汗不解,最喜發汗;傷風亦非汗不解,最忌發汗,只宜解肌。」說明解肌與發汗雖同屬表證治法,但機理有異:

  • 發汗:多用於風寒表實證(如麻黃湯證),以辛溫峻藥開泄腠理,強發其汗,使邪從汗解。
  • 解肌:多用於表虛有汗或風熱初起,以輕宣透達為主,避免過汗傷正。

臨床拓展

解肌法不僅限於外感病,亦可用於內傷雜病見營衛不和者,如自汗、盜汗、身痛等症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多種變方,如升麻葛根湯解肌透疹,九味羌活湯解肌除濕等,均體現解肌法的靈活運用。

綜上所述,解肌為中醫表證治療的重要法門,強調因證施治,透邪外出而不傷正氣,充分體現中醫「汗而勿傷」的治療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