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解煩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解煩法

解煩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主要針對實熱內擾、心煩躁動之證,尤常見於小兒熱病或麻疹毒盛階段。其法通過藥物外敷特定穴位,引熱下行、清解內煩,使邪熱外透而心神得安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「煩」多因陽熱亢盛、擾動心神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」,而解煩法結合清熱與引導之效,外敷藥物多取性寒涼或辛散之品,如雞蛋清、水粉(即鉛粉,性寒解毒)、酒曲(行散鬱熱),透過經絡傳導,使熱邪從四肢末端散泄。

操作與選穴

  1. 藥物配伍

    • 水粉調蛋清:水粉性寒,能清熱解毒;雞蛋清甘涼潤燥,二者調敷可降心胃之火。
    • 酒曲餅:酒曲辛溫走竄,熱酒和之可增強行散之力,貼敷足心(湧泉穴)以引火歸元。
  2. 敷貼部位

    • 胃口(中脘穴):屬任脈,為腑會,敷此可調和中焦、瀉胃火。
    • 手心(勞宮穴):屬手厥陰心包經,清心除煩。
    • 足心(湧泉穴):足少陰腎經井穴,導熱下行,為「上病下治」之關鍵。

臨床應用

此法首載於《幼幼集成》,用於小兒實熱證見「面赤口渴、五心煩熱、啼哭焦擾、身熱如火」等症。其機理在於:

  • 透熱外達:藥物經皮吸收,刺激穴位以通絡散熱。
  • 陰陽調和:上敷清涼之劑抑其亢陽,下貼辛散之品導熱外出,使「陽氣降而陰氣升」,恢復平衡。

與其他療法的區別

解煩法不同於內服湯藥,其優勢在於:

  • 速效性:針對藥力難及之急症,外敷可迅速起效。
  • 安全性:避開小兒拒藥或脾胃虛弱之虞,直接作用於經絡。

此類外治法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的整體觀,亦為後世穴位貼敷療法的先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