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解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解處

解處為中醫解剖部位名,首見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卷二,意指關節之所在,為骨與骨相連接之處,主司肢體屈伸活動。中醫理論中,關節又稱「骨節」或「機關」,其功能與經絡氣血之流通密切相關,若氣血不暢或外邪侵襲,易致關節疼痛、拘攣等症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生理特性
    解處由筋骨相合而成,筋主束骨而利機關,骨為幹,筋為剛,二者協調則關節活動靈活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強調筋脈對關節的約束與滑利作用。此外,關節處多為經絡交會之所,如十二經筋皆結聚於四肢關節,故氣血濡養尤為重要。
  2. 病理表現

    • 外邪侵擾: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,客於解處,可致關節腫痛、屈伸不利,如「行痹」「痛痹」「著痹」之別。
    • 氣血瘀滯:跌打損傷或勞損過度,易致解處氣血瘀阻,見局部腫脹、青紫,甚則活動受限,屬傷科「骨錯縫」「筋出槽」範疇。
    •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不足則解處失養,可見關節痿弱、鬆動,或年長者骨節退行性病變。

相關典籍記載
除《傷科匯纂》外,《靈樞·經脈》亦論及關節為「機關之室」,強調其與經脈的聯屬;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則詳述關節脫位之手法復位要領,如「拽之離而復合」,反映古人對解處結構與治療的認識。

臨床應用
中醫治療解處病證,常結合針灸、推拿、藥物等法。如針灸取穴多選關節周圍之阿是穴或特定經穴(如陽陵泉治膝痛);方藥則依證型選用獨活寄生湯、桂枝芍藥知母湯等,以祛邪通絡或補益肝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