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蔡烈先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蔡烈先

蔡烈先,字承侯,號繭齋,清代浙江山陰縣人,為中醫方劑學領域之重要醫家。其學術貢獻主要集中於對《本草綱目》的整理與分類,擅長將龐雜的醫方系統化,便於臨床檢索與應用。

學術成就

  1. 《本草驗方針線》(又名《萬方針線》)
    此書為蔡烈先的代表作,其特點在於以病症為綱,重新梳理《本草綱目》所附之驗方。李時珍原著內容浩繁,蔡氏則擷取其中附方部分,按疾病分類編排,使醫者能快速查閱對應方劑。此種編纂方式極具實用性,反映其「以病統方」的臨床思維,亦體現清代中醫方劑學注重實證與歸納的傾向。
  2. 《本草綱目》藥品總錄
    此書為對《本草綱目》藥物內容的系統性彙整,進一步強化原著的檢索功能。蔡氏透過分類與標引,使藥物功效與應用更為明晰,便於後世醫家參考。此類工作對中藥學的文獻整理具有承先啟後之意義。

學術背景與影響

蔡烈先所處的清代,中醫學術趨於總結與實用化,醫家多致力於整理前代文獻,並強化臨床操作性。其著作延續明代《本草綱目》的博採特色,但更側重「由博返約」,符合清代考據學風與醫學實證需求。

此外,蔡氏對驗方的分類方法,間接反映中醫「辨證論治」與「異病同治」的核心理念。例如,同一方劑可能因配伍或劑量調整而適用於不同病症,此與中醫「同病異治、異病同治」的辨證邏輯相契合。其著作亦為後世研究中醫方劑文獻學提供重要範例。

蔡烈先雖非開創性理論大家,但其整理與歸納工作,對中醫方劑學的系統化與普及化貢獻卓著,尤其便於民間醫家與初學者掌握實用醫方,影響延續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