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截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截瘧
1. 治瘧方法
截瘧為中醫治療瘧疾的重要方法之一,指在瘧疾發作前的適當時機,透過內服藥物或針灸等方式,以阻截瘧邪,防止其發作。此法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治未病」思想,強調「先其時發汗」或「先其時刺之」,即在瘧疾典型寒熱發作前約兩小時介入治療,以截斷病勢。
藥物截瘧:常用方劑如「截瘧七寶飲」(常山、草果、檳榔等),或單味藥如常山、青蒿,具清熱解毒、化痰截瘧之效。需注意用藥時機,過早或過晚皆可能影響療效。
針刺截瘧:以督脈、少陽經穴為主,如大椎、間使、後溪等,配合瀉法以疏泄瘧邪。另可於發作前針刺「截瘧穴」(經外奇穴,見下文),以調和氣血、鎮瘧止痛。
2. 經外奇穴「截瘧穴」
定位:
據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此穴位於乳頭直下四寸(約同身寸),即胸腹部正中線旁開四寸處。取穴時可仰臥,以線測量兩乳頭間距,折半後垂直向下延伸至線端即為該穴。
主治:
- 瘧疾:為本穴首要適應症,尤適用於正瘧(週期性寒熱發作)。
- 胸脅脹痛:因瘧邪伏於少陽或肝氣鬱結所致者。
- 其他:古籍載其可治「一切瘧無問遠近」,現代臨床亦用於瘧後調理。
操作:
- 灸法:艾炷灸3~5壯,或艾條溫和灸5~10分鐘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。
- 針刺:斜刺0.5~1寸,得氣後留針15分鐘,配合提插捻轉以增強行氣效果。
中醫理論基礎
瘧疾在中醫屬「瘧病」,病因為感受「瘧邪」,伏於半表半里(少陽經),與正氣相爭則發作寒熱。截瘧法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:
- 截斷伏邪:藥物或針灸直接驅除瘧邪,如常山碱抗瘧原蟲,針刺調節少陽樞機。
- 調和營衛:瘧發與營衛失和相關,灸截瘧穴可溫通陽氣,協調營衛運行。
- 疏通經絡:刺激特定穴位(如截瘧穴)能疏通少陽、任脈氣血,阻斷瘧邪傳變路徑。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既病防變」與「辨時施治」的特色,臨床須結合辨證(如正瘧、溫瘧、寒瘧)靈活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