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截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截腸
截腸為中醫病名,屬脫肛之別稱,指肛管或直腸黏膜、腸壁層次脫垂於肛門外之病症。此名見載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「截腸者,脫肛癥也。」其病機與臟腑氣虛、中氣下陷密切相關,尤以脾肺氣虛、大腸失固為主要成因,亦可因濕熱下注或久病耗傷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中氣下陷:勞倦過度、久瀉久痢,或產後氣血虧虛,致脾氣不升,肺氣不降,大腸固攝無力。
- 濕熱下迫:嗜食辛辣厚味,濕熱蘊結腸道,下注肛門,迫腸外脫。
- 腎氣不足:年老體弱,腎元虧虛,失於溫煦,肛門失約。
臨床表現
- 輕症:排便時直腸黏膜脫出,可自行回納。
- 重症:咳嗽、行走時即脫出,需手托復位,甚者久脫難收,黏膜充血腫脹,伴滲液或出血。
辨證分型
- 氣虛下陷型:脫出物淡紅,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脈弱。治宜補中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- 濕熱下注型:脫出物紅腫灼痛,肛門濕癢,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除濕,方選萆薢滲濕湯合升陽除濕湯。
- 腎虛不固型:脫肛日久,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治宜溫補腎陽,方用金匱腎氣丸佐以收澀之品。
外治法
- 熏洗法:以五倍子、石榴皮、明矾煎湯,趁熱熏洗,以收斂固脫。
- 針灸療法:取百會、長強、足三里等穴,艾灸以升提陽氣。
此症與西醫「直腸脫垂」相類,然中醫著重整體調理,從氣血陰陽失衡論治,強調標本兼顧。歷代醫籍如《瘍醫大全》亦載有敷藥、結紮等術,然須據證施治,不可拘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