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者散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結者散之

「結者散之」為中醫重要治療原則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屬「治病求本」思想之具體運用。其核心在於針對氣血、痰濕、邪毒等病理產物凝聚結聚之證,採用消散、疏通之法,使結滯得解,經絡復通。此原則廣泛應用於癭瘤、瘰癧、痰核、癥瘕積聚及胸腹痞滿等病證,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特色。

理論基礎

「結」之成因多端,或由情志鬱結、氣滯血瘀,或因痰濕凝滯、寒熱搏結,終致局部氣血壅塞,形成有形或無形之結滯。《內經》提出「堅者削之」「結者散之」,強調對有形實邪當以軟堅散結、行氣活血為法,使邪散而正安。此原則與「客者除之」「逸者行之」等治法相呼應,共構中醫攻邪理論體系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癭瘤瘰癧
    此類疾病多因肝鬱氣結、痰凝血瘀,結於頸項或皮下,形成腫塊。治療常選海藻、昆布、牡蠣、夏枯草等藥,取其鹹寒軟堅、化痰散結之效,代表方如海藻玉壺湯。若兼熱毒,可佐連翹、玄參以清熱解毒。
  2. 痰熱互結胸脘
    痰熱膠結心下,症見胸悶痞滿、按之疼痛,黃連、半夏、瓜蔞配伍成小陷胸湯,辛開苦降,滌痰散結,為「結者散之」典型應用。若氣滯明顯,可加枳實、厚朴以增強行氣開鬱之力。
  3. 癥瘕積聚
    腹內結塊,固定不移,多屬血瘀痰凝。治法需分階段:初期以三棱、莪朮破血逐瘀;久病正虛則佐黃芪、當歸扶正散結,方如桂枝茯苓丸加減。

常用藥物與配伍

  • 礦物介類:如牡蠣、瓦楞子、海蛤殼,質重沉降,擅消痰軟堅。
  • 化痰散結:浙貝母、白芥子、半夏,針對痰濁結聚。
  • 活血散結:丹參、赤芍、桃仁,適用於血瘀成結之證。
  • 理氣散結:香附、青皮、枳實,通過疏暢氣機以解鬱結。

與其他治法之關聯

「結者散之」常需結合他法並用:

  • 氣滯甚者,配合「鬱者達之」,如柴胡疏肝散。
  • 寒凝結聚,佐以「寒者熱之」,如陽和湯溫通散結。
  • 若結久化熱,需兼清熱解毒,如消瘰丸加蒲公英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動態思維,強調辨明結滯性質與部位,靈活選藥,方能切中病機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於結胸證用陷胸湯、朱丹溪治痰核創消瘰丸,皆為此原則之實踐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