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陰便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結陰便血
證名
- 風寒之邪結於陰分所致之便血
結陰便血,乃因風寒之邪鬱結於陰分而發,此與外感傷寒不同。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指出:「邪在五臟留而不去,是謂之結陰。」邪氣內伏陰分,不得外散,則鬱而傷及血分,導致血不歸經,下滲腸道而為便血。此證多見於素體陽虛,或久病氣血不足之人,風寒乘虛內陷,凝滯陰絡,血行受阻而外溢。臨床表現:
- 便血色暗,或夾黏液,多無明顯腹痛。
- 可伴畏寒、肢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等陰寒內盛之象。
治法:
以溫散風寒、調和營血為主,方用平胃地榆湯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地榆、升麻、附子、乾薑、當歸、白芍、桂枝、茯苓),溫陽散寒,兼以止血。 - 即遠血
《血證論·便血》云:「先便後血為遠血,謂其血在胃中,去肛門遠,故便後始下。」此類便血因血出自胃脘或小腸,距肛門較遠,故血色暗褐,或如柏油狀,屬中焦虛寒,脾不統血所致,又稱「陰結下血」。臨床特點:
- 大便先下,後見血便,血色晦暗。
- 或伴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脈弱等氣虛血弱之候。
治法:
主以溫中健脾、攝血止血,方選黃土湯(灶心土、白朮、附子、阿膠、生地黃、黃芩、甘草),益氣溫陽,固攝離經之血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結陰:泛指邪氣鬱結陰經或陰分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常見於虛寒性出血或經絡痹阻之證。
- 遠血與近血:遠血病位較高(胃、小腸),血色暗;近血病位近肛(大腸、肛門),血色鮮紅,二者治法迥異。
結陰便血之機理,體現中醫「陰陽氣血失調」及「邪結內傷」之病理特點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