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結陽

定義與源流
「結陽」為中醫古籍《黃帝內經》所載之病名,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:「結陽者,腫四肢。」意指陽氣鬱結於體內,導致四肢浮腫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自中醫對氣機運行與水液代謝的觀察,強調陽氣宣通與水濕停滯的關聯性。

病機與中醫理論

  1. 陽氣鬱結與四肢腫
    四肢為「諸陽之本」,依賴三焦氣化以輸布陽氣與津液。若中焦(脾胃)陽氣鬱遏,氣機升降失常,陽氣無法宣達四肢,則水液停聚不散,形成浮腫。此病機與「陽氣不通則水停」的理論相呼應,類似《金匱要略》中「氣分病」的水腫機制。
  2. 經絡與臟腑關聯
    陽氣鬱結多涉及手、足三陽經(如胃經、膀胱經),尤其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脾胃主運化水濕,若中焦陽虛或氣滯,水濕內停,可沿經絡外溢於四肢肌表,表現為「腫」。此現象亦與「脾主四肢」的生理功能相契合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主症:四肢對稱性浮腫,按之凹陷,常伴隨沉重感或活動不利。
  • 兼症:或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脈沉緩等中焦氣滯或陽虛之象。
  • 鑑別:與「陰水」(腎陽虛衰之腫)不同,結陽偏重陽氣鬱結,水腫多從四肢末端開始,且未必伴隨明顯畏寒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通陽化氣、利水消腫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與思路包括:

  1. 通陽利水:如《傷寒論》五苓散加減,以桂枝通陽、白朮健脾,配合茯苓、澤瀉利水。
  2. 調暢氣機:若兼氣滯,可佐以陳皮、厚朴等理氣藥,或選用枳朮湯(《金匱要略》)健脾行氣。
  3. 溫中化濕:若中焦陽虛明顯,可配伍乾薑、附子等溫裡藥,如實脾飲加減。
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中醫「結陽」之四肢腫,可能對應現代醫學的「功能性水腫」或「內分泌失調相關水腫」,如甲狀腺功能減退、營養不良性水腫等,但需結合具體病因辨證。

古籍補充
《類經·疾病類》註解:「陽氣不行,則水液停聚,故結陽為腫。」進一步闡明陽氣鬱結與水腫的因果關係,強調氣化失常為關鍵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