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結痰

結痰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脾肺火鬱或痰氣結滯所形成的痰證,其性黏稠難化,又稱「鬱痰」、「頑痰」或「老痰」。此證多因情志不暢、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痰濁凝結不散,滯留於經絡或臟腑之間,臨床表現多見痰涎膠固、咳吐不利,或痰核結塊、胸膈痞悶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肺火鬱

    • 脾主運化水濕,若因情志鬱結或飲食不節,導致脾失健運,濕聚成痰,久則化熱,形成痰火鬱結。
    • 肺主宣發肅降,若肺氣鬱滯,津液輸布失常,痰濁內停,與火相搏,結滯成痰。
    • 《景嶽全書·痰飲》指出:「結痰有因脾經鬱結而傷陰血者……有因脾肺火鬱而生痰者。」
  2. 腎水虧損

    • 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津為痰,痰火互結,形成黏稠難化之老痰。此類痰證多伴見陰虛火旺之象,如咽乾口燥、潮熱盜汗等。
  3. 七情所傷

    • 憂思鬱怒,氣機不暢,肝鬱乘脾,津液停聚為痰,痰氣交阻,結於咽喉或胸膈,症見梅核氣(咽中如有物梗)或胸脅脹悶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痰質:痰涎黏稠,咳吐困難,或結成硬塊,色黃或白。
  • 局部症狀:痰核(皮下結塊)、瘰癧(淋巴結腫大)、咽喉梗阻感。
  • 全身症狀:胸悶脅痛、煩躁易怒、口乾舌燥,或兼陰虛內熱之象。

治療方向

  1. 疏肝解鬱,化痰散結

    • 若因情志鬱結,痰氣滯於喉間,可先用《局方》四七湯(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紫蘇葉)理氣化痰,後以歸脾湯調補心脾,養血安神。
  2. 健脾清火,養血化痰

    • 脾火傷及陰血者,選用加味歸脾湯(歸脾湯加丹皮、梔子),健脾養血兼清鬱熱。
  3. 滋陰降火,潤燥化痰

    • 腎陰虧虛、虛火煉痰者,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,或合知柏地黃丸清降虛火。
  4. 清肺瀉火,化痰止咳

    • 肺經鬱火生痰者,可用知母茯苓湯(知母、茯苓、貝母等)清肺化痰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癥因脈治》將「鬱痰」與「結痰」、「頑痰」並論,強調其膠結難化之性。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提及:「老痰積久,黏稠如膠……非鹹寒軟堅之品不能化。」故治療時可佐以海浮石、海藻、昆布等鹹潤化痰之藥。

結痰一證,涉及臟腑功能失調與氣火痰瘀互結,臨床需辨明病位(脾、肺、腎)與病性(虛、實、寒、熱)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