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結絡

1. 基本概念
「結絡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是中醫理論中描述經絡與筋脈結構及病理變化的重要術語。其涵義可分為三方面:

  • 解剖結構:指絡脈的交會處或筋的聚結聯絡。《素問·刺腰痛》提到「郤中結絡如粟米」,意指膝後委中穴附近絡脈交結如粟米狀;《素問·皮部論》則言「筋有結絡」,強調筋的聯結與網絡分布。
  • 病理機制:指氣血瘀滯、脈絡鬱結的狀態。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指出「脈結血不和」,即因氣血運行受阻,形成局部瘀血,需以刺血法疏通。

2. 中醫理論中的結絡

  • 與經絡系統的關係:結絡屬絡脈層次,為經脈的分支,細小密布於體表及臟腑間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經脈為裏,支而橫者為絡」,結絡即絡脈中氣血易滯的關鍵節點。
  • 與筋的關聯:中醫「筋」泛指肌腱、韌帶等組織,其聚結處稱為「筋結」。《類經》註解「筋有結絡」時,強調筋需絡脈氣血濡養,若結絡不通,則筋失所養而拘急疼痛。

3. 病理表現與治療

  • 病因病機: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或跌撲損傷,均可導致氣滯血瘀,結絡形成。臨床表現為局部腫硬、疼痛拒按,或見青紫瘀斑,舌質暗紫、脈澀等。
  • 治療原則:以「通」為法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決之乃行」。具體治法包括:
    • 刺絡放血:於結絡處點刺出血,如《素問》提及刺委中結絡以瀉瘀血。
    • 針灸疏通:取阿是穴或相關經穴,配合行氣活血手法。
    • 藥物調理:選用活血化瘀藥(如當歸、紅花)或通絡藥(如地龍、絲瓜絡)。

4. 現代應用與延伸
結絡理論對針灸科、骨傷科具指導意義。現代所稱「筋結點」或「激痛點」,與結絡概念相通,均強調局部氣血壅滯與結構異常的關聯。研究亦發現,結絡部位常伴隨微循環障礙,佐證中醫「血不和」之說。

結絡作為中醫特有的病理與結構概念,體現「不通則痛」的核心思想,其診療思路至今仍廣泛運用於臨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