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結癧
結癧,又稱血胤瘡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癰疽、潰瘍生於腋下或脅肋部位之疾。此病名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六,書中記載:「血胤瘡……,二三年變為結癧,三五年出黑水死。」可見其病程纏綿,預後不良,若遷延日久,恐致危候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結癧之形成多與肝鬱氣滯、痰火凝結、血瘀毒聚相關。腋下及脅肋屬肝膽經所過之處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灼津成痰;或外感邪毒,與內在痰火相搏,結聚成癧。此外,氣血虧虛、正不勝邪,亦可能使癰疽久潰不斂,轉為結癧。
臨床表現
初起多見腋下或脅肋處腫塊,或硬或軟,皮色或紅或暗,伴隨疼痛。若日久不愈,則潰破流膿,膿水稀薄,甚則夾雜血水,瘡口難斂。若見黑水滲出,多為毒邪深陷、氣血衰敗之象,預後較差。
證型辨治
-
肝鬱痰火證
- 主證:腫塊堅硬,皮色暗紅,疼痛明顯,伴胸脅脹悶、口苦咽乾。
- 治法:疏肝解鬱,清熱化痰。
- 方藥:柴胡清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或海藻玉壺湯(《外科正宗》)合消瘰丸。
-
氣血兩虛證
- 主證:瘡口久不癒合,膿水清稀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。
- 方藥:托裏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或十全大補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。
-
毒瘀互結證
- 主證:腫塊紫暗,潰後流黑水,疼痛劇烈。
- 治法:活血解毒,化瘀散結。
- 方藥:仙方活命飲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)合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。
外治法
- 初起未潰:可敷貼金黃散(《醫宗金鑒》)或玉露散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。
- 已潰成瘡:以九一丹(《醫宗金鑒》)提膿祛腐,後用生肌玉紅膏(《外科正宗》)促進瘡口癒合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啟玄》指出結癧由血胤瘡演變而來,強調其病程長、預後險惡之特點。此外,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鑒》等亦對腋癧、瘰癧等類似病證有詳細論述,可互參辨治。
結癧一病,反映了中醫對癰疽潰瘍之深層認識,其治療需結合內服外治,並注重調理氣血、疏解肝鬱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