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結筋
證名,指筋脈因風冷之邪侵襲,導致氣血凝滯,形成結節或硬塊的病理現象。《諸病源候論·結筋候》記載:「體虛者,風冷之氣中之,冷氣停積,故結聚,謂之結筋也。」此證多因正氣不足,外感風寒濕邪,客於筋脈,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成結。
病因病機
- 風冷侵襲:體虛之人,腠理疏鬆,風寒之邪乘虛而入,凝滯於筋脈,阻滯氣血,形成結筋。
- 氣血瘀滯:風寒久留,導致經絡不通,氣血運行受阻,瘀血內停,結聚成塊。
- 陽氣不足:陽虛之體,溫煦無力,寒邪更易凝滯筋脈,加重結筋形成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筋脈處可觸及結節或硬塊,按之疼痛或酸脹。
- 患處活動受限,遇寒加重,得溫稍緩。
- 或伴隨肢體麻木、沉重感,甚則影響關節屈伸。
相關中醫理論
結筋與「筋結」概念相關,均屬筋脈病變,但結筋更強調外邪(尤以風冷為主)與正虛交互作用的病機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寒則筋急」,說明寒邪易使筋脈拘急,氣血凝滯,進一步形成結筋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論及「筋攣結硬」之證,與結筋機理相通,皆因寒凝血瘀所致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結筋,以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絡為主,可配合針灸、推拿或外敷溫通藥材,以散結舒筋。常用方劑如「當歸四逆湯」加減,或「活絡效靈丹」化裁,以祛風散寒、化瘀通絡。
與其他筋病鑑別
- 筋瘤:多因長期勞損或氣滯血瘀,形成筋脈曲張,與結筋之風冷致病不同。
- 筋痹:屬痹證範疇,以疼痛、麻木為主,未必有明顯結節,病機涉及風寒濕三氣雜至。
結筋一證,體現中醫「不通則痛」的理論核心,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