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結瘕

結瘕為中醫病名,屬「積聚」範疇之一,指邪氣結聚兼瘕病之證候。《聖濟總錄·積聚門》明言:「結瘕者,積聚之類也。」其病機可分「結」與「瘕」二者析論:

  • :指邪氣伏聚,積久不散,結滯成形。其癥狀特徵為形體消瘦、飲食不養肌膚,且易因陰寒冷濕之氣誘發,症見脅下結塊硬滿,隱痛綿綿,痛處固定。
  • :指氣血瘀滯,浮游腹內,按之有形,然推之可移。其癥狀多見腹中氣機攻竄作痛,痛勢橫連脅下,狀若癖氣(氣聚成塊),每因脾胃虛冷、陽氣不振而觸發。

病因病機
結瘕之成,多因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,或外感寒濕,導致氣滯、血瘀、痰凝相互搏結。氣機不暢則生瘕,血瘀痰阻則成結,二者相兼,遂為結瘕。其病位與肝脾關係密切,蓋肝主疏泄,脾司運化,若肝鬱氣滯或脾虛濕停,皆可致氣血結聚。
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針對結瘕之證,主張行氣活血、散結消瘕,兼調肝脾。如《聖濟總錄》所載:

  • 防己散:利水消腫、通絡散結,適用於瘕聚伴水濕停滯者。
  • 芎藭散(川芎為主藥):活血行氣,擅治氣滯血瘀之結痛。
  • 紫葛丸:破血逐瘀,針對結塊堅硬、久聚不散者。
  • 羌活丸:祛風勝濕,宜於寒濕誘發之結瘕。

相關概念辨析
結瘕與「癥瘕」「積聚」概念相近而略有差異:

  • 癥瘕:泛指腹中結塊,癥屬血分,固定不移;瘕屬氣分,推之可動。
  • 積聚:積為陰邪,病在臟,深而難療;聚為陽邪,病在腑,淺而易散。結瘕則介乎二者之間,兼具結之伏聚與瘕之流動特性。

此證候臨床須辨明氣血偏重、寒熱虛實,方可對證施治。古籍所載方藥,亦需依患者體質加減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