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喉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結喉癰
病名與別稱
結喉癰,又稱「喉癰」或「猛疽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。其名「猛疽」,意指此症發病急驟,毒勢猛烈,病情兇險,不可輕忽。
病位與臨床表現
此癰發於頸前正中,結喉之上,頦下區域。初起可見局部紅腫灼痛,逐漸腫脹蔓延,甚則腫塞咽喉,導致吞咽困難,湯水難下。患者多伴隨寒戰、高熱等全身症狀,嚴重者可能因氣道受阻而危及生命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結喉癰多因肝肺二經積熱,痰火壅滯,上沖咽喉所致。肝經循喉嚨之後,肺主咽喉之氣,若肝鬱化火,或肺熱壅盛,加之痰濕內蘊,則熱毒痰火互結,發為癰腫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,或飲食辛辣炙煿,亦可誘發此症。
治療原則
內治法
- 清熱解毒:熱毒熾盛為本症核心,宜選用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以瀉火解毒。
- 化痰散結:若痰火膠結,可配合普濟消毒飲(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玄參等)清熱化痰,消腫利咽。
- 涼血消腫:若熱毒深入營血,症見高熱煩渴,可選清瘟敗毒飲(石膏、知母、犀角、生地等)清熱涼血,瀉火解毒。
外治法
- 膿未成時: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,以清熱消腫。
- 膿已成時:當速刺破排膿,避免毒邪內陷。排膿後可外摻九一丹或紅升丹以祛腐生新。
相關典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猛疽生於結喉上,肝肺毒熱發其癰。」強調此症與肝肺熱毒密切相關,治療當以清瀉二經火毒為主。此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載有喉癰治法,重視早期解毒消腫,以防變生他證。
鑑別診斷
結喉癰需與「鎖喉癰」、「頸癰」等相鑑別:
- 鎖喉癰:多發於頸側,腫勢散漫,疼痛劇烈,易成膿潰爛。
- 頸癰:常見於頸部兩側,多因風熱痰毒蘊結所致,病情較結喉癰為輕。
結喉癰屬外科急症,其治療需辨明病勢輕重,早期干預,以免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