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結喉

1. 解剖名稱
結喉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指頸前正中突出之喉結,又稱「喉頭」或「喉核」。此處為任脈循行所過,亦與足陽明胃經、手太陰肺經相關聯。男性因氣血旺盛,喉結較為明顯;女性則因氣血調和,喉結較不突出。中醫認為,結喉之形態與氣血盛衰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可作為診察體質之參考。

2. 病名
結喉亦為中醫病證名,屬咽喉阻塞類疾病,多因風熱邪毒、痰火壅滯,或氣鬱血瘀所致。其證見咽喉腫痛、吞咽困難,甚則呼吸不暢,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急性喉炎、喉頭水腫等症。

  • 病因病機

    •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之邪,上攻咽喉,導致氣血壅滯,結喉腫痛。
    • 痰火內結:肺胃積熱,煉液成痰,痰火搏結於咽喉,阻塞氣道。
    • 氣鬱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氣滯血瘀,結於喉間。
  • 臨床表現
    患者自覺咽喉緊縮如物梗阻,或疼痛灼熱,吞咽不利,聲音嘶啞,嚴重者可致呼吸困難。外感者多伴發熱、頭痛;痰火內盛者常見痰多黏稠、口乾苦;氣鬱者則見胸悶脅脹,情志抑鬱。

  • 古籍記載
    《普濟方》提及「結喉」與急喉風、纏喉風等並列,屬咽喉急症,可用如聖勝金鋌等方藥治療。此類方劑多具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之效,如牛黃、冰片、雄黃等,以緩解咽喉腫閉之急。

3. 中醫相關理論
結喉之病位與肺、胃、肝經關係密切。肺主氣司呼吸,咽喉為肺之門戶;胃經循行過喉,胃火上炎則咽喉腫痛;肝經循喉嚨之後,肝氣鬱結亦可影響咽喉氣機。治療上,需辨明病因,或疏風清熱,或化痰瀉火,或疏肝解鬱,以通利咽喉為要。

此外,結喉周圍穴位如「人迎」、「水突」等,亦常用於針灸治療,以調理局部氣血,緩解咽喉不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