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結核(中醫名詞詳解)

定義與病機
結核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皮裡膜外所生之核狀腫物,其形如果核,質地堅硬而多無痛感。此症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·卷二十三》,描述為「此癥生於皮里膜外,結為果核,堅而不痛」。其成因主要與風火氣鬱濕痰凝結相關:

  1. 風火氣鬱:外感風熱或情志不暢,導致氣機壅滯,火毒內蘊,結聚成核。
  2. 濕痰凝結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流注經絡,與氣血搏結而成腫核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腫核推之可動,表皮色澤如常,或伴輕度寒熱(風火證者明顯)。
  • 久病:核體漸硬,推之不移,多不化膿(與癰疽有別)。若屬淋巴結核(瘰癧),則可能出現串珠狀結節,破潰後流稀膿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風火氣鬱證

    • 症狀:結核突發,局部微紅熱,或伴發熱惡寒,舌紅苔薄黃。
    • 治法:先解表清熱,後解毒散結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初起寒熱者,用荊防敗毒散(荊芥、防風、羌活等)疏風透邪。
      • 表解後改服連翹解毒飲(連翹、黃芩、梔子等)清熱化瘀。
  2. 濕痰凝結證

    • 症狀:結核緩起,質硬不痛,或伴胸悶痰多,舌苔白膩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行氣,軟堅散結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五香流氣飲(木香、沉香、乳香等)理氣化痰。
      • 千金指迷丸(半夏、茯苓、芒硝等)專攻痰瘀互結之證。

相關疾病對應
中醫「結核」範疇廣泛,與現代醫學部分疾病相關聯:

  • 急性淋巴結炎:多屬風火證,腫痛明顯。
  • 慢性淋巴結炎/淋巴結核:常見於濕痰或氣虛痰凝,病程遷延。
  • 皮下囊腫或脂肪瘤:部分符合「痰核」特徵,需結合整體辨證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學入門》提及:「痰核生頸項間,多因氣鬱痰凝,久則成瘰癧。」強調痰濕與氣滯的病理關聯,治療上除內服藥外,可輔以針灸(如取豐隆、脾俞等穴)或外敷化痰散結膏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