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劫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劫刺

劫刺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筋》:「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。」此刺法以火針為工具,強調「劫」之迅疾特性,指於患處或痛點快速進針、出針,以達疏經通絡、散寒止痛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劫刺隸屬於「燔針」範疇,即火針療法。其理論根源於經筋學說,認為經筋受邪(如寒濕、瘀血)可致氣血痺阻,表現為局部拘急、疼痛或結聚。火針兼具溫通與刺絡雙重作用,藉灼熱之力開瀉腠理,速刺疾出可激發陽氣、驅散陰邪,符合《內經》「菀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
操作特點

  1. 以痛為輸:取穴不拘泥於經穴,而是直接於痛處或筋結部位下針,此即「阿是穴」之應用雛形。
  2. 速刺速出:進針後不留針,強調「劫」的短暫性,以減輕火針灼傷之痛,同時集中熱力於病所。
  3. 燔針為用:需將針體燒至白亮,趁熱刺入,藉火性溫散之力增強通絡效果,尤適於寒證、痺證。

臨床應用

劫刺多用於經筋病證,如:

  • 寒濕痺痛:關節冷痛、筋肉攣急,取局部壓痛點施以劫刺,可溫散寒凝。
  • 筋結腫硬:針對皮下結塊或條索狀病變,火針速刺能軟堅散結。
  • 頑固痺證:如「肩凝症」(肩周炎),劫刺配合燔針溫通,可改善氣血滯澀。

與其他刺法之異同

  • 與焠刺異同:同屬火針,但焠刺強調「刺而後燔」,劫刺則直接以燔針速刺。
  • 與恢刺對比:恢刺用於筋脈拘急,需多向透刺;劫刺專注痛點,手法簡捷。

此刺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思想,結合火針特性與經筋理論,成為外治法的特色技術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