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節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節髎
節髎為中醫解剖部位名詞,出自清代傷科專著《傷科匯纂》,其卷一載:「節者骨之節髎也。」意指骨骼相連接之處,即現代所稱之「關節」。在中醫理論中,節髎不僅是形體結構的組成部分,更與經絡氣血運行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中的節髎
- 結構與功能
節髎為骨與骨相接之處,外有關節囊、筋(韌帶與肌腱)包裹,內含滑液以潤澤關節。中醫認為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,故節髎的功能正常與否,與肝腎二臟密切相關。肝血充盈則筋柔節利,腎精充足則骨堅節穩。 - 與經絡的關係
十二經脈多循行於關節處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經脈「循臑內上骨下廉,過節髎」,說明節髎為氣血輸布之要衝。若外邪侵襲或氣血瘀滯,常於節髎處表現為疼痛、腫脹或活動不利,如痹證(風寒濕痹)、歷節(類風濕關節炎)等病症。 - 傷科應用
在傷科治療中,節髎的損傷稱為「脫臼」或「錯縫」,需以手法復位,並配合藥物外敷或內服以活血化瘀、舒筋續骨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詳述關節脫位之整復技巧,強調「節髎合縫,氣血乃行」。
古籍中的節髎
除《傷科匯纂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多次提及關節與疾病的關聯,如《素問·痹論》云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……在於節髎則屈伸不利。」指出外邪滯留節髎可致功能障礙。
現代中醫觀點
現代中醫繼承古籍理論,進一步結合解剖學,將節髎視為「筋骨系統」的核心之一。臨床治療關節病變時,除調理肝腎外,亦注重局部與整體的結合,如針灸取穴多選關節周圍的「阿是穴」或特定經穴(如膝關節之犢鼻穴),以通調氣血。
綜言之,節髎在中醫體系中兼具形質與功能意義,既是軀體運動的樞紐,亦為診療筋骨病證的關鍵所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