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節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節髎,中醫解剖名詞,指關節。出自《傷科彙纂》卷一:「節者骨之節髎也。」

節髎,即關節。關節是骨與骨之間的連接處,是人體運動的樞紐。關節的結構複雜,包括關節囊、關節軟骨、關節滑膜、關節韌帶等。關節囊是包裹關節的囊狀結構,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。關節軟骨是覆蓋在關節兩端骨面上的透明、緻密、有彈性的組織。關節滑膜是覆蓋在關節囊內面的一層薄膜,分泌滑液,潤滑關節。關節韌帶是連接關節兩端骨的堅韌的帶狀組織,起到穩定關節的作用。

關節的功能是連接骨與骨,使骨骼能夠相互運動。關節的運動包括屈伸、伸展、旋轉、內收、外展等。關節的運動範圍取決於關節的結構和韌帶的鬆緊程度。

關節是人體運動的樞紐,其功能十分重要。如果關節出現損傷,會影響到人體的運動功能。因此,要注意保護關節,避免關節損傷。

以下是關節的常見損傷:

  • 關節扭傷:關節扭傷是關節韌帶損傷的一種,常見於運動中。關節扭傷的症狀包括疼痛、腫脹、關節活動受限等。
  • 關節脫位:關節脫位是關節兩端骨頭完全分離的一種損傷,常見於外力作用下。關節脫位的症狀包括疼痛、腫脹、關節活動完全受限等。
  • 關節骨折:關節骨折是關節附近的骨頭發生骨折的一種損傷,常見於外力作用下。關節骨折的症狀包括疼痛、腫脹、關節活動受限等。

如果出現關節損傷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