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節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節解
節解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指關節腔及其周邊組織的統稱,屬人體經絡氣血通行之關鍵部位。《素問·九針》提及:「野者,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。」此處「野」喻指氣血遊行之所,而「節解」即關節縫隙與相連組織,為衛氣營血輸布之通道。
從經絡理論而言,節解與十二經筋密切相關。經筋主束骨利機關,其氣血匯聚於關節處,故節解之通利與否,直接影響肢體屈伸活動。若外邪侵襲或氣血瘀滯,可致節解壅塞,表現為關節腫痛、屈伸不利,甚則「機關不得屈伸」(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)。
《黃帝內經》進一步闡述,節解為「溪谷」之一部,與肌肉腠理共構氣血灌注之網絡。如《素問·氣穴論》云:「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。」溪谷之處,亦是邪氣易客之所,故風寒濕三氣雜至,常先犯節解,發為痹證。
歷代醫家對節解之調治,多從通絡活血著手。針灸取穴常選關節周圍之腧穴,如膝部的犢鼻、肘部的曲池,以通調局部氣血;方藥則多用祛風除濕、舒筋活絡之品,如獨活寄生湯、當歸拈痛湯等,旨在疏瀉節解之鬱滯,復其氣血流通之常。
此外,節解之生理功能與肝腎二臟相關。肝主筋,腎主骨,肝血充盈則筋柔節利,腎精充足則骨健腔滑。故內傷虛損所致節解不利者,當滋水涵木、養血柔筋,如《醫宗必讀》強調:「治痹當補肝腎為本。」
綜觀之,節解不僅為形骸之樞紐,亦屬氣血陰陽交會之所,其理論貫穿中醫解剖、生理及病機學說,為臨床辨治肢體關節疾病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