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節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節疳

節疳為中醫病證名,屬疳證之一,特指患兒因疳疾導致耳內生瘡、肌肉消瘦、骨節外露的證候。此證多因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,致使腎經虛熱,陰液虧耗,筋骨失養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經虛熱:小兒先天稟賦薄弱,或久病耗傷腎陰,虛熱內生,上炎耳竅,故見耳內生瘡;腎主骨,陰虛不能濡養筋骨,則骨節凸顯。
  2. 脾胃虛損:疳疾多因脾胃運化失常,氣血生化不足,肌肉失於充養,故形體消瘦,肢節枯槁。
  3. 津液虧耗:長期營養不良或熱病傷陰,致使津液虧損,臟腑經絡失潤,進一步加重肌肉萎縮與骨骼暴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耳部症狀:耳內生瘡,或流膿水,伴耳痛、耳癢。
  • 形體消瘦:肌肉削脫,四肢枯細,腹部膨大(疳積腹脹)。
  • 骨骼顯露:肋骨、脊椎等骨節明顯外露,形如「皮包骨」。
  • 其他兼症:或見低熱、盜汗、煩躁不安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滋腎清熱、養陰潤燥為主,輔以健脾益氣。

  • 主方知柏地黃丸(《醫宗金鑒》)
    • 組成:知母、黃柏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牡丹皮。
    • 方義:熟地、山茱萸滋補腎陰;知母、黃柏清降虛熱;山藥、茯苓健脾滲濕;澤瀉、丹皮泄濁涼血。全方共奏滋陰降火之效。
  • 加減應用
    • 若耳瘡化膿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以清熱解毒。
    • 若氣陰兩虛,可合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生津。
    • 若脾胃虛弱明顯,可加黨參、白朮、陳皮以健脾和胃。

相關中醫理論

  • 疳證分類:節疳屬「五疳」之一,與「肝疳」、「心疳」、「脾疳」、「肺疳」、「腎疳」皆因臟腑虛損所致,然節疳特重腎陰不足與筋骨失養之象。
  • 腎與耳關係: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。」腎虛熱上擾,故耳竅生瘡,此為節疳關鍵病機之一。

此證多見於慢性營養不良或久病患兒,治療需注重長期調養,以滋陰固本為要,兼顧脾胃功能,方能漸收全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