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揭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揭唇之中醫釋義與診斷意義

「揭唇」一詞源於中醫典籍《靈樞·本藏》,指人體口唇外翻高舉之狀。《說文解字》釋「揭」為「高舉」,此處用以形容唇部形態異常外露。中醫認為,唇為脾之外候,其形色變化可反映脾臟功能狀態,故揭唇現象與脾臟生理、病理密切相關。

一、揭唇與脾臟之關係

《靈樞·本藏》明確提出:「揭唇者脾高,唇下縱者脾下。」意指唇部上揭者,多因脾位偏高;反之,唇部下垂鬆弛則提示脾位偏低。此理論基於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法,透過體表徵象推斷內臟狀態。脾主肌肉,唇為肌肉組織,故其形態、質地可直接關聯脾之功能:

  1. 唇堅者脾堅:唇部緊實者,反映脾氣健旺,運化功能正常。
  2. 唇大而不堅者脾脆:唇形雖大卻鬆軟無力,提示脾虛氣弱,易見消化不良或水濕停滯。
  3.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:唇形勻稱端正,象徵脾臟位置與功能調和。
  4. 唇偏舉者脾偏傾:若唇部單側上提或歪斜,可能對應脾臟位置偏斜,或氣機升降失調。

二、揭唇之病機探討

從經絡學說論之,足太陰脾經「連舌本,散舌下」,其氣血盛衰可影響唇部。脾虛氣陷者,常見唇弛縱;而脾熱或氣滯者,則可能因經絡壅滯而致唇部高揭。此外,揭唇亦可能與以下病機相關:

  • 脾胃濕熱:濕熱上蒸,導致唇腫外翻,色多深紅。
  • 風邪中絡:外風襲擊經絡,或見唇部歪揭,伴隨口眼喎斜。
  • 先天脾位異常:臟腑解剖位置偏異,反映於唇形。

三、揭唇於臨床診斷之應用

歷代醫家重視「望唇」作為脾病診斷輔助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唇色青紫主寒瘀,蒼白為血虛,而形態揭舉者需結合四診辨其虛實。現代中醫亦承此理,於脾胃病、營養代謝異常等疾病中,觀察唇形變化以佐證病位與病性。

綜觀之,揭唇不僅是局部形態異常,更是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藏象學說」之具體體現,透過細察唇象,可為脾臟健康狀態提供重要診斷線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