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結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結陰

定義與源流
「結陰」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:「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」意指陰氣內結,導致下血之證,其出血量隨病勢深淺而遞增。後世醫家對此病機與治法各有發揮,如《聖濟總錄》歸因於「陰氣內結」,《張氏醫通》則從肝脾氣血失調立論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氣內結說
    《聖濟總錄·大小便門》認為,此證因陰寒之氣鬱結於內,阻遏脈絡,血不歸經而外溢,發為便血。其特徵為血色暗紅、量多,或伴腹中冷痛、舌淡苔白等寒象。
  2. 肝脾失調說
    《張氏醫通》提出「肝血內結,脾氣不攝」之病機,強調情志鬱結或勞倦傷脾,致肝血瘀滯、脾虛失統,血溢腸道。臨床可見便血色紫暗、脅脹、神疲乏力等虛實夾雜之候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陰寒內結證
  • 主方:地榆湯(《聖濟總錄》)或平胃地榆湯(《衛生寶鑑》)。
  • 治法:溫散陰結、止血和營。方中常配伍地榆、炮薑、蒼朮等藥,以溫中散寒、收澀止血。
  1. 肝脾兩傷證
  • 主方: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倍黃芪加炮薑(《張氏醫通》)。
  • 治法:益氣攝血、疏肝和脾。重用黃芪補脾升陽,佐炮薑溫攝,兼調肝血之瘀。

相關古籍補充

  • 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提及「陰絡傷則血內溢」,與結陰之便血病機相通,強調內傷絡脈為關鍵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遠血、近血,認為結陰屬「遠血」,病位深而血出緩,與脾腎陽虛相關。

現代中醫見解
結陰之證,可對應於現代醫學所稱「下消化道出血」或「慢性腸炎」等病。中醫臨床辨證時,需結合血色、質地及全身症狀,區分寒熱虛實。若血色鮮紅、質稠者,多屬熱證;血色暗紫、質稀者,則偏寒瘀或氣虛。

總結
結陰一病,體現中醫對便血證候的細緻辨析,其治療不僅著眼止血,更重視調理陰陽氣血之平衡,反映「治病求本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