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接經取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接經取穴法

接經取穴,又稱同名經取穴,是中醫針灸治療中的重要取穴方法之一。此法基於十二經脈中手足同名經脈的上下連接關係,透過經脈的相互聯繫,對某一經脈的病變,選取與其相連接的手經或足經上的穴位進行治療,以達到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的目的。

理論基礎

十二經脈分為手三陰、手三陽、足三陰、足三陽,其中手足同名經脈在氣血運行上相互銜接,形成上下對應的關係。例如:

  • 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
  • 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
  • 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
  •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
  •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
  • 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

《黃帝內經太素》中明確指出:「以其上下相接,故手太陰、陽明之(上)有病,宜療足太陰、陽明……足太陰、陽明之(下)有病,宜療手太陰、陽明。」此理論強調,當手經出現病變時,可選取對應的足經穴位進行治療;反之,若足經有病,亦可取手經穴位調治。

臨床應用

接經取穴法廣泛應用於經絡氣血失調所致的各種病症,尤其適用於遠端取穴治療。例如:

  1. 肺系疾病:若咳嗽、氣喘屬手太陰肺經病變,可選取足太陰脾經的公孫穴三陰交以健脾益肺。
  2. 胃腸疾患:若足陽明胃經出現脘腹脹滿,可取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以通調腸胃。
  3. 頭面疼痛:足少陽膽經循行頭側,若偏頭痛發作,可取手少陽三焦經的外關穴以疏泄少陽經氣。

取穴原則

接經取穴的核心在於經脈相通、氣血相貫,具體運用時需結合經脈循行、病症特點及穴位特性,靈活選取相應腧穴。此法不僅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,下病上治」的整體觀,更彰顯經絡學說在針灸治療中的指導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