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接經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接經法,乃針灸配穴法之一,指於同一經脈上選取相鄰近之多個腧穴,相互連接以增強經氣流通、協同發揮治療作用之法。此法首見於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,其理論根基在於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,透過連續刺激同條經脈之穴位,使經氣貫通如線,逐穴傳導,從而強化對經脈氣血之調控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經脈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,氣血循行其間。當某條經脈發生氣血瘀滯或虛損時,單一穴位刺激或不足以全面調動經氣。接經法透過「以線帶點」之思路,選取經脈上2-3個相鄰穴位(如足太陽膀胱經之京骨、崑崙、合骨),形成氣血傳導之鏈,既可分段疏通瘀阻,又能疊加穴性協同之效,符合《靈樞·終始》「上下相應,遠近相司」之治療原則。
臨床應用範例
- 肺經接刺:針對肺心痛(症見活動後心痛加重、面色不變),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主張刺魚際(滎穴)、太淵(輸穴),二穴同屬手太陰肺經,魚際清肺瀉熱,太淵益氣通脈,前後相接可宣通肺氣,解心胸鬱閉。
- 膀胱經接刺:治腎心痛(症見心痛牽引背部、恐懼傴僂),先刺京骨(原穴)、崑崙(經穴),未癒再加合骨(疑為「束骨」之誤,輸穴),三穴均屬足太陽膀胱經,貫通整條經脈氣血,既可疏調背俞之氣,又能透過經別聯繫腎臟,達到「從陽引陰」之效。
穴性配伍特點
接經法選穴講究「同經相須」與「穴性互補」。通常結合五輸穴理論,選用原穴、絡穴、郄穴等特定穴,如:
- 原絡相配:取本經原穴搭配絡穴,強化經氣樞紐作用。
- 滎輸相繼:依「滎主身熱,輸主體重節痛」之性,針對熱證或痛證分段施治。
此法尤適用於經脈循行部位之痺痛、臟腑病變反應於體表之特定痛點,或慢性病需持久激發經氣者。其效關鍵在於把握「經氣接力」之理,使針刺得氣感沿經脈遞次傳導,方顯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