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採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採藥為中醫氣功內丹術之重要術語,專指丹道修煉中「煉精化炁」階段的關鍵步驟。當修煉者通過調息凝神,體內「元精」積聚而生「小藥」(即「產藥」現象),須以特定方法攝取此先天之精,導引歸入丹田,此過程即稱「採藥」。其理論根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精化為氣」之說,並融合道家內丹學說,為「煉精化炁四訣要」(採藥、封固、煉藥、止火)之首。
採藥之機與法
採藥首重「火候」,須把握「藥產神知」之機。《周易參同契》所謂「晦朔之間,合符行中」,喻其時機稍縱即逝。具體徵兆包括:丹田暖融、陽物勃舉(女修為乳房緊脹)、周身酥麻等「活子時」現象。此時需以「神意相合」為用,方法分為「文採」與「武採」二途:
- 文採法
據《五篇靈文》所載:「神守玄宮(泥丸),意迎牝府(下丹田)」,以元神內照、真意輕引,使藥物自然升騰。強調「似採非採」之綿密功夫,如千鈞之弩發於一寸之機,看似無為,實則暗合先天之運。此法適合氣機敏銳者,以柔濟剛,避免後天識神干擾。 -
武採法
以「舐、吸、撮、閉」四字訣為要:- 舐:舌抵上齶(搭鵲橋),接通任督二脈
- 吸:以鼻短促吸氣,提攝會陰之氣
- 撮:收縮穀道(提肛),助氣上行
- 閉:暫閉口鼻呼吸,凝神聚氣
此法借後天呼吸激發先天之炁,強行週天運轉,使藥物歸爐(下丹田),適用於氣感遲鈍者。明代《性命圭旨》稱此為「巽風吹火」,藉武火烹煉以促精化炁。
理論依據
採藥之效驗,根植於中醫「精氣神」轉化理論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兩精相搏謂之神」,採藥實為「以神馭氣,以氣攝精」的過程。藥物經任督二脈運轉(小週天),化為純陽之炁,可補益先天元氣。清代丹家黃元吉於《樂育堂語錄》中指出:「採外藥者,採此元精也;煉內藥者,煉此元神也」,強調內外藥相合方能成丹。
相關術語辨析
- 產藥:採藥之前提,指靜極生動時元精萌發之狀,有「外藥」(先天一炁)與「內藥」(後天精氣)之分。
- 封固:採藥後須以意守丹田,防止炁散,如《金仙證論》云:「藥已歸爐,必要封固。」
此術語體系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將人體視為鼎爐,透過採藥實現陰陽交媾,與針灸、導引等技術同屬傳統養生學之精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