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接骨手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接骨手法

接骨手法為中醫骨傷科重要治法之一,指醫者運用雙手之技巧,使骨折、脫臼及軟組織損傷復歸原位,以恢復其正常解剖結構與功能。此法自古為中醫傷科核心技術,見載於《傷科匯纂》等典籍,又稱「正骨手法」,屬中醫外治法範疇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筋骨損傷後,氣血運行受阻,經絡不通,故需透過手法調理,使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。接骨手法不僅注重骨骼復位,亦強調筋絡、氣血之調和,以達「形神兼治」之效。其理論根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骨正筋柔」之說,並結合歷代醫家臨床經驗而成。

手法分類與操作

傳統接骨手法依損傷類型與部位不同,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拔伸牽引
    用於骨折或關節脫位,醫者沿肢體縱軸方向施力牽引,以克服肌肉痙攣,拉開重疊移位之骨端,為後續復位奠定基礎。
  2. 旋轉屈伸
    針對關節附近骨折或脫臼,配合肢體旋轉、屈伸等動作,使錯位之骨端回歸原位。如肘關節脫位時,需先屈肘再牽引復位。
  3. 端提擠按
    以手指或手掌直接施力於骨折端,或提或按,糾正前後、左右之移位。常見於肋骨或四肢骨折之整復。
  4. 搖擺觸碰
    用於骨折初步復位後,輕搖斷端使骨榫緊密嵌合,並以觸碰確認對位是否平整。
  5. 按摩推拿
    復位後輔以理筋手法,舒緩周圍筋肉緊張,促進氣血流通,防止黏連。

臨床應用原則

接骨手法講究「早、準、穩、巧」:

  • :損傷後及早處理,避免腫脹加劇增加復位難度。
  • :診斷需明確,手法施力點與方向須精確對應病位。
  • :操作力度均勻沉穩,避免粗暴動作造成二次損傷。
  • :善用槓桿原理與患者體位變化,以巧勁取代蠻力。

與現代醫學之異同

中醫接骨手法與西醫骨科復位術皆追求解剖復原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調節,如復位後常配合夾板固定、內服活血化瘀藥,並強調功能鍛鍊(如導引)以加速康復。此外,手法操作時注重「手摸心會」,即透過觸診判斷傷勢,展現其獨特診療思維。

此技法歷經千年積澱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,尤以閉合性骨折及關節脫位之治療見長,體現中醫「以人為本、動靜結合」的療傷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