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接骨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接骨發

接骨發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小腿下方、跟骨上端之癰瘡,屬癰疽範疇。此病首載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多因濕熱之邪下注,蘊結於下肢經絡,氣血壅滯而成。

病因病機
濕熱流注為本病主因。濕性重濁,易趨下焦,若兼熱邪鬱蒸,則阻遏經絡,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化熱腐肉,形成癰腫。此外,跌撲損傷或局部氣血虛弱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腫脹如核桃,皮色泛紅,觸之微熱,疼痛漸增,並伴隨漫腫擴散。若未及時治療,熱毒壅盛則化膿,潰破後膿液黃稠;若遷延日久,膿毒深陷,可能損傷筋脈,甚至轉為無頭疽,纏綿難癒。

治法

  1. 初期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瘀為主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,配合外敷金黃散或玉露散,以促腫消痛減。
  2. 成膿期:當膿已成而未潰時,宜托毒透膿,方用透膿散加減,並配合針刺或切開排膿,務使毒邪外泄。
  3. 後期:若潰後膿液清稀,久不收口,屬氣血虧虛,可選用托裏消毒散益氣生肌;若轉為無頭疽,則需溫通經絡,參考陽和湯加減。

相關理論
本病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。小腿下段屬足三陰經所過,濕熱易沿經下注,故治療時需辨經用藥。如肝經濕熱者可佐以龍膽瀉肝湯;脾經濕重者合用四妙散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強調「癰疽原是火毒生」,故清熱解毒貫穿治療始終,同時需顧護脾胃,以防苦寒傷正。

古籍參考
除《外科大成》外,《瘍醫大全》亦提及此症,強調「毒邪初聚宜速攻,遲則深蝕筋骨」。而《外科正宗》則詳述外治之法,如藥線引流、膏藥貼敷等,皆可隨證選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