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接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接骨

接骨為中醫專有名詞,具有多重涵義,既可指經外穴別名,亦為傳統骨傷科治療手法與方藥之統稱。

一、經外穴別名

據《中國針灸學》記載,接骨為「接脊」之別名,屬經外奇穴。其定位於背部,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凹陷處。此穴主治脊背疼痛、消化不良及小兒癲癇等症,臨床多以針刺或艾灸刺激,以調理督脈氣血,舒筋通絡。

二、骨傷科治療範疇

中醫骨傷科中,「接骨」泛指骨折復位與癒合之技術,涵蓋「正骨手法」與「接骨方藥」兩大體系:

  1. 正骨手法
    依循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、推、拿、按、摩」八法,使斷骨復位。如《醫宗金鑑》所述:「接者,謂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,復歸於舊也。」手法強調「輕、巧、穩、準」,避免二次損傷。
  2. 接骨方藥
    以活血化瘀、續筋接骨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「接骨丹」,含自然銅、土鱉蟲、骨碎補等藥材,促進骨痂形成;外敷藥如「七釐散」,輔以夾板固定,強化療效。

三、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「肝主筋」,接骨療程常配伍補肝腎、強筋骨之藥,如杜仲、續斷。另結合氣血理論,初期活血化瘀,後期補益氣血,以達「骨正筋柔」之效。

此詞彙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之治療觀,兼具穴位療法與骨傷整復之雙重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