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接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接法

接法為中醫正骨八法之一,其核心在於「連接」與「接續」,專用於治療骨傷疾患。此法透過手法操作或輔以器械,使斷離之骨復位接合,凹陷處隆起,碎裂處復原,突出處平復,以恢復骨骼原有結構與功能。其理論基礎源自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,列為正骨手法之關鍵技術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骨傷後氣血瘀滯、經絡受阻,接法不僅著眼於骨骼形態的復位,更強調「筋骨並重」,即透過手法調節局部氣血,促進筋絡通暢,以利骨癒。《醫宗金鑑》載:「接者,謂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,復歸於舊也。」此處「舊」指骨骼原本的解剖位置與功能狀態,需依骨斷形勢(如橫斷、斜斷、粉碎)施以不同手法。

操作要領

  1. 診察辨形:先以摸法確認斷骨移位方向與程度,區分骨折屬「離、合、碎、轉」等型態。
  2. 牽引調位:沿骨縱軸牽引,克服肌肉拉力,使斷端分離後再對合,避免畸形癒合。
  3. 端提擠按:針對凹陷或突出之骨,以手指或器具端提下陷之骨,擠壓突出處,務求「骨縫對齊,如舊接續」。
  4. 器械輔助:若徒手難復位,可輔以杉皮、竹簾等外固定器具,維持接合後穩定。

與其他手法之關聯

接法常與「摸、端、提、推、拿、按、摩」七法並用。如先以摸法辨位,再以端提法復位,最後施接法使骨續連,並配合按摩以散瘀消腫。清代《傷科匯纂》進一步闡述:「接骨須分節骨、碎骨,節骨易接,碎骨難續」,故接碎骨時更需細辨骨片走向,逐塊復位。

臨床應用

接法適用於閉合性骨折、骨裂及關節脫位,尤重「早期復位」。如尺橈骨雙折,需先牽引矯正重疊,再以擠按復位;若髖關節後脫位,則以屈髋屈膝牽引,配合端提使股骨頭復歸臼窩。此外,接法亦需考量患者體質,氣血虛弱者宜輕手法,避免過度耗傷。

接法體現中醫「動靜結合」理念,既要求精準復位,亦重視後續固定與氣血調養,以達「骨正筋柔,氣血自流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