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攪腸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攪腸痧
攪腸痧為中醫病證名,屬霍亂範疇,特指「乾霍亂」之俗稱。其名源於發病時腹中絞痛如攪,劇烈難忍,故民間形象稱之。歷代醫籍如《世醫得效方》、《醫碥》等均有載述,臨床以驟發心腹絞痛、脹悶欲絕、冷汗淋漓為特徵,然無明顯吐瀉,與典型霍亂有別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攪腸痧多因內外合邪所致:
- 外感穢濁之氣:夏秋之季,暑濕穢濁或疫癘之氣侵襲,閉阻中焦,使氣機逆亂,升降失司。
- 內傷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腐敗之物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運化失常,濕濁內蘊,與外邪相搏,壅滯腸道。
- 氣血瘀阻:邪氣鬱遏,氣血運行受阻,經絡不通,故見劇烈腹痛、轉筋(肌肉痙攣)等症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然心腹絞痛,如刀割錐刺,脹滿拒按,甚則四肢厥冷、面青唇紫。
- 兼症:冷汗自出,煩躁悶亂,或見小腿轉筋(腓腸肌痙攣),脈象沉伏或弦緊。
- 特徵:與「濕霍亂」不同,乾霍亂無明顯吐瀉,邪無出路,故病情更為兇險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開閉通竅、辟穢化濁」為原則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:
- 外治法:
- 刮痧:於背部膀胱經或肘窩、膝窩刮拭,令痧毒外透。
- 針刺:取穴十宣、委中(放血)、內關、中脘等,以通絡止痛。
- 內服方藥:
- 玉樞丹(紫金錠):辟穢解毒,開竅醒神。
- 藿香正氣散加減:化濕和中,適用於暑濕穢濁內阻者。
- 鹽湯探吐法:以濃鹽水催吐,使邪從上出,適用於邪壅上焦者。
鑒別診斷
需與「濕霍亂」、「絞腸瘟」等相區別:
- 濕霍亂:吐瀉交作,津液耗傷,脈象多見濡弱或細數。
- 絞腸瘟:多屬疫癘範疇,具傳染性,除腹痛外,常伴高熱、斑疹等熱毒熾盛之象。
攪腸痧之辨證,首重分清寒熱虛實。若寒濕偏重,可佐以溫散之品;若熱象明顯,則需清熱解毒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急開其閉」為要,蓋因氣機窒塞,恐致陰陽離決,不可輕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