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攪腸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攪腸痧,又稱乾霍亂,是中醫病證名。其特點是心腹絞痛,冷汗出,脹悶欲絕。《世醫得效方》卷二記載:「心腹絞痛,冷汗出,脹悶欲絕,俗謂攪腸痧。今考之,此證乃名乾霍亂。」《醫碥》卷三記載:「若無吐瀉而止轉筋、腹痛者,名乾霍亂。」

攪腸痧的病因多為飲食不節,暴飲暴食,或過食生冷,或食用不潔食物,導致腸胃受損,出現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此外,外感風寒、暑濕等邪氣,侵襲腸胃,亦可引起攪腸痧。

攪腸痧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腹痛:多為陣發性絞痛,可伴有冷汗出、噁心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  2. 腹瀉:多為水樣便,可伴有粘液或血液。
  3. 發熱:多為低熱,可伴有寒戰、頭痛、全身不適等症狀。
  4. 其他:如心悸、氣短、胸悶、四肢乏力等。

攪腸痧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利濕止瀉為主。常用中藥有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白芍、甘草等。此外,可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。

攪腸痧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宜暴飲暴食,不宜食用生冷、不潔食物。
  2. 注意個人衛生,飯前便後要洗手。
  3. 避免在寒冷、潮濕的環境中逗留。
  4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攪腸痧是一種常見的腸胃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