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腫(足腫)
證名,屬水腫病常見症狀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要訣·腫》。其成因多與濕熱蘊結、脾虛氣滯或久病正虛相關,病機涉及水濕運化失常,泛溢肌膚。以下分述其證型與治法:
-
濕熱蘊結型
- 表現:足部紅腫熱痛,按之凹陷易復,或伴小便短赤、舌苔黃膩。
- 病機:濕熱下注,阻遏經絡,氣血壅滯。
- 治法:清利濕熱,通絡消腫。
- 方藥:當歸拈痛湯(《醫學啟源》),含羌活、茵陳、黃芩等,清熱祛濕兼活血通痹。
-
脾虛濕盛型
- 表現:足腫色白,按之凹陷難起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。
- 病機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泛溢下肢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,滲濕利水。
- 方藥: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牛膝、薏苡仁,增強健脾利濕、引藥下行之效。
-
脾虛氣滯型
- 表現:腫脹日久,皮膚光亮,按之如泥,甚則滲液難癒。
- 病機:脾虛無力行水,氣滯水停,濕濁久鬱。
- 治法:實脾行氣,佐以利水。
- 方藥:參苓白朮散加升麻(升提脾陽)、澤瀉(利水滲濕),標本兼顧。
-
久病正虛型
- 表現:腫勢緩慢,下連足趺,皮腫者淺,肉腫者深,伴氣短畏寒。
- 病機:久病耗氣,脾腎陽虛,水濕不化。
- 治法:補益脾腎,溫陽化水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牛膝、續斷,補氣升陽兼強筋骨,助水濕代謝。
相關理論
- 《醫林繩墨》強調腳腫需辨虛實:濕熱多實,脾虛多虛,久病則虛實夾雜。
- 與「水腫」相參,腳腫為其局部表現,然病位在下,常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,如肝鬱乘脾、腎陽不足等,亦可影響水液代謝而致腫。
附:名方組成舉隅
- 當歸拈痛湯:當歸、羌活、茵陳、黃芩、黨參等,清熱燥濕兼扶正。
- 補中益氣湯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,益氣升陽,治本虛之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