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趾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腳趾骱

腳趾骱為中醫解剖部位名詞,指腳趾之關節,見載於清代醫家錢秀昌所著《傷科補要》卷二。此名詞屬傳統中醫骨傷科術語,專指足部趾骨間之連接部位,涵蓋蹠趾關節(足掌與趾骨相接處)及趾間關節(各節趾骨相連處)。

中醫理論與腳趾骱之關聯

  1. 經絡循行
    足部為十二經脈中足三陰(脾、肝、腎)、足三陽(胃、膽、膀胱)經氣匯聚之處,腳趾骱周邊穴位如隱白(脾經)、大敦(肝經)、厲兌(胃經)等,皆與臟腑氣血相通。若骱部損傷或氣滯,可能影響經絡運行,進而牽連相應臟腑功能。
  2. 氣血與筋骨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,腳趾骱之活動需賴肝血濡養筋脈,腎精充實骨節。若肝腎虧虛,易致骱部僵硬、屈伸不利;反之,骱部外傷或勞損,亦可能耗傷肝腎之氣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  3. 傷科辨證
    《傷科補要》提及腳趾骱損傷多因跌撲、扭挫所致,症見「骱位錯落」或「瘀血凝結」,治療需以手法復位,輔以活血化瘀藥如當歸尾、紅花等內服,外敷消腫膏藥。若骱部久傷不癒,則需考慮氣血兩虛或寒濕痹阻,配伍補益或溫通之劑。

臨床相關病症

  • 骱位錯縫:即關節輕微錯位,中醫稱「骨錯縫」,需以手法導引復位。
  • 痹證:寒濕或風邪侵襲腳趾骱,可致關節腫痛,屬「痹證」範疇,治法以祛風除濕為主。
  • 瘀滯作痛:氣血瘀阻於骱部,常見於外傷後,局部青紫脹痛,治宜行氣散瘀。

腳趾骱雖為局部小節,然其病理變化與整體氣血、臟腑密切相關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筋骨並重」之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