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隱
腳隱為中醫病名,指腳底板出現紅腫、熱痛之症,見載於清代《梅氏驗方新編》第三集。其名「隱」,或取病發隱蔽於足底之意,臨床特徵以局部灼熱、腫脹疼痛為主,嚴重者可影響步履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濕熱下注或毒邪蘊結所致。足底為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交會之處,長期勞損、外感濕熱,或足部染毒(如蟲咬、刺傷),皆可導致氣血壅滯,化熱成腫。此外,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濕熱內生,流注下肢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治法與方藥
《梅氏驗方新編》記載,以大蒜頭合鹽搗爛外敷,取其辛溫散結、解毒消腫之效。大蒜性味辛溫,能通行氣血、殺蟲解毒;鹽味鹹,可軟堅散結,二者合用,共奏清熱消腫之功。
若從內治,可參照外癰辨證:
- 濕熱蘊結證:局部紅腫灼痛,伴口苦黏膩、小便黃赤,方選五神湯(茯苓、車前子、金銀花、牛膝、紫花地丁)加減,清利濕熱。
- 熱毒熾盛證:腫痛劇烈,或見膿腫,舌紅苔黃,可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合黃連解毒湯,清熱瀉火解毒。
外治與針灸
除藥敷外,可配合刺絡放血,於患處周圍點刺出血,以泄熱毒;或選太衝、崑崙等穴針刺,疏通經絡氣血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的「足底蜂窩組織炎」或「局限性感染」相似,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,需依病機選方用藥,外治內調並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