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丫之中醫釋義與相關論述
一、名詞定義
腳丫,於中醫典籍中又稱「腳趾」或「足趾」,為足部末端分枝之結構,由五趾及趾間縫隙組成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載:「臭田螺瘡最纏綿,腳丫搔癢起白斑」,此處「腳丫」特指趾縫部位,為濕熱瘡瘍之好發處。
二、經絡所屬與生理特性
-
經絡循行
腳丫分佈多條經脈:- 足三陰經:起於足趾內側(太陰脾經)、足大趾外側(厥陰肝經)、足底(少陰腎經)。
- 足三陽經:止於次趾(陽明胃經)、第四趾(少陽膽經)、小趾外側(太陽膀胱經)。
趾端為井穴所在,如隱白(脾經)、大敦(肝經),主氣血輸注。
-
病理關聯
- 濕熱蘊結:趾縫密閉,易積濕化熱,發為「田螺瘡」(類似現代腳癬),症見搔癢、糜爛、白斑。
- 寒凝血瘀:足趾為陰陽交接處,陽氣不足則趾冷青紫,見於「脫疽」(血栓閉塞性脈管炎)。
三、典籍記載與病症辨析
-
臭田螺瘡
- 出自《外科心法要訣》,屬濕熱下注,症見趾縫腐白、流臭水,與「腳濕氣」(足癬)相似,治宜清熱燥濕,如黃柏、苦參外用。
-
其他相關病症
- 鵝掌風:雖多見於手,然腳丫亦可患之,皮膚乾裂如鵝掌。
- 香港腳:古稱「腳氣」,分乾濕二型,濕者腳丫水泡糜爛,乾者皸裂脫屑。
四、診療要點
-
望診特色
- 趾甲色澤反映肝血盛衰(如蒼白為血虛,紫暗為瘀阻)。
- 趾縫濕爛多屬脾濕下流。
-
外治法
- 傳統多用草藥煎湯浸洗(如蒼朮、蛇床子),或散劑(如六一散)撲撒趾間。
五、養生關聯
腳丫為經脈之根,導引術如「腳趾抓地」可刺激經氣,助脾腎運化。道家養生亦重「足趾叩蹠」,以通任督二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