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心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心痛
證名,見於《證治要訣·腳氣》,又稱「足心痛」,指足底中心部位出現疼痛或不適之症。此症多與經絡氣血運行失調、臟腑功能失衡相關,屬中醫「痹證」「腳氣」等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經絡阻滯:足心為足少陰腎經循行之處,若腎經氣血瘀滯,或寒濕、濕熱之邪侵襲經絡,可致氣血不通而痛。
- 腎虛不足:腎主骨生髓,其經絡貫穿足底。若腎陰虧虛或腎陽不足,髓海失養,足心易見隱痛、空虛感。
- 肝鬱血瘀: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下行阻於足部,可發為刺痛。
- 脾虛濕困:脾失健運,水濕下注,蘊結足底,久則化熱或凝滯成痰,導致腫脹痠痛。
辨證分型
- 腎虛型:足心隱痛,伴腰膝痠軟、耳鳴眩暈,舌淡脈沉細。
- 寒濕型:疼痛遇冷加劇,足底沉重,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濕熱型:足心灼熱腫痛,或見紅腫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。
- 氣滯血瘀型:刺痛固定,夜間尤甚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中醫治法
- 針灸:取湧泉、太谿、三陰交等穴,調補腎氣或疏通經絡。
- 中藥:
- 腎虛者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加減;
- 寒濕者以獨活寄生湯溫化;
- 濕熱者投四妙散清利;
- 血瘀者予身痛逐瘀湯活血通絡。
- 外治法:艾灸、藥浴(如艾葉、紅花煎湯浸足)以溫通氣血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之足底筋膜炎、神經壓迫等病有部分重合,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從經絡臟腑論治,非僅限局部。歷代醫籍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腎病者,足下熱而痛」,亦為此症理論基礎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