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心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腳心毒

腳心毒,又稱湧泉疽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於足心湧泉穴處之癰疽。此症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三,屬足底癰疽範疇,因部位特殊,易受濕熱下注或氣血瘀滯影響,發病時局部腫硬疼痛,甚則化膿潰爛,遷延難癒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腳心毒多因濕熱毒邪下注足少陰腎經,或氣血虧虛、經絡壅滯所致。足心湧泉穴為腎經井穴,主水液代謝,若腎陰不足、虛火內生,或外感濕熱之邪,皆可導致氣血凝滯,鬱而化毒,發為癰疽。此外,長期勞損、足部外傷,或鞋履不適摩擦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時足心隱痛,局部微腫,觸之堅硬,皮色或紅或暗,漸至疼痛加劇,步履困難。若毒邪壅盛,則腫勢蔓延,灼熱跳痛,伴隨發熱、口乾等全身症狀;日久不消則成膿,潰後膿水淋漓,若氣血虛弱,瘡口難斂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下注型:足心紅腫熱痛,膿液黃稠,伴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氣血瘀滯型:腫硬色暗,痛如錐刺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3. 陰虛火旺型:潰後膿稀,瘡口晦暗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

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,佐以滋陰降火益氣托毒。外治初期宜箍毒消腫,成膿後切開引流,潰後則化腐生肌。

古籍參考
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湧泉疽:「毒發足心熱腫疼,腎虛濕熱注於經。」強調此症與腎經虛實密切相關,治療需辨明標本虛實。

腳心毒雖屬局部病變,然其成因與整體氣血陰陽失衡相涉,故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