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膝痿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膝痿弱
定義
腳膝痿弱,為中醫病證名,指下肢與膝關節軟弱無力,甚則難以支撐身體、行步困難之症。此症多見於痿證、半身不遂、腳氣等疾患,屬中醫「痿躄」範疇。《儒門事親》卷一記載:「凡見腰膝痿弱,難於行步,或一足不伸,便作寒濕腳氣治之。」指出臨床易與寒濕腳氣混淆,然其病因病機實有差異。
病因病機
- 腎精虧虛,筋骨失養
腎主骨生髓,肝主筋藏血。若腎水衰少,或肝腎精血不足,則筋骨失於濡養,導致下肢痿弱無力。《素問·痿論》云:「腎氣熱,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」強調腎虛與痿證之密切關係。 - 濕熱浸淫,經絡阻滯
濕熱之邪蘊結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筋骨肌肉失於濡潤,亦可致腳膝痿弱。此類患者多伴見肢體困重、苔黃膩等濕熱之象。 - 氣血兩虛,肌肉失榮
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虛弱,氣血化生不足,肌肉筋脈失於溫煦滋養,則見肢體痿軟無力,尤以下肢為甚。 - 寒濕痹阻,陽氣不展
寒濕之邪侵襲經絡,陽氣受遏,氣血凝滯,可致下肢沉重痿弱,甚則屈伸不利,此與《儒門事親》所言「寒濕腳氣」病機相近。
臨床表現
- 下肢痿軟無力,步履艱難,或一足難以伸展。
- 或伴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(腎虛證);或見肢體困重、苔膩(濕熱證)。
- 嚴重者可見肌肉萎縮,甚則完全不能活動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強調調理脾胃對痿證治療之重要性。
- 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痿證日久,無非肝腎兩虛,當以滋養精血為主。」
辨證要點
臨床需辨明虛實:
- 虛證:以肝腎不足、氣血兩虛為主,症見痿軟無力、腰膝酸軟、舌淡脈細。
- 實證:多因濕熱或寒濕阻絡,症見肢體困重、苔膩脈濡。
此症須與「痹證」鑑別,後者以關節疼痛為主,而腳膝痿弱則以無力為特徵,二者病機治法迥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