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膝脫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膝脫臼
腳膝脫臼,又稱「膝頭骨出臼」、「膝蓋骨離位」或「膝骱出」,屬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證,首載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。此症多因外力撞擊、跌僕墜墮,或關節扭閃,致髕骨(膝蓋骨)脫離原位,臨床以外側移位為多見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腳膝脫臼與經絡氣血失調、筋骨受損密切相關。《正體類要》云:「肢體損於外,則氣血傷於內。」外力驟襲膝部,致局部氣滯血瘀,筋脈拘急,骨節錯縫,髕骨脫離骱位。若患者素體肝腎不足,筋脈失養,或氣血虛弱,則更易發病。
臨床表現
患處可見膝部腫脹高突,疼痛劇烈,拒按,關節屈伸不利,多呈半屈曲狀,步履艱難。髕骨移位明顯者,觸診可察其偏離正常位置,或伴關節囊撕裂。
治療方法
- 手法復位
依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所載「推膝蓋歸原法」,醫者以拇指按壓脫位之髕骨,餘指扶托膝後,順勢推按,聞及「喀嗒」聲即示復位成功。復位後以抱膝圈或夾板固定,防再度滑脫。 - 內服藥物
- 初期:宜活血散瘀、通絡止痛,方選《良方集腋》七厘散,或《醫學發明》複元活血湯(柴胡、天花粉、當歸、紅花、甘草、穿山甲、大黃、桃仁)。
- 後期:腫消痛緩後,轉以補益氣血、強筋壯骨為主,可用《內外傷辨惑論》當歸補血湯(黃耆、當歸)加牛膝、木瓜、伸筋草、續斷等,以濡養筋脈,促進功能恢復。
-
外用療法
- 初期外敷梔乳散(梔子、乳香、沒藥等)以消腫止痛。
- 後期以《醫宗金鑒》五加皮湯(五加皮、當歸、川芎、海桐皮等)煎湯溫洗,配合輕柔按摩,助氣血運行,鬆解筋絡。
-
功能鍛煉
待腫痛大減後,漸進式活動膝關節,如屈伸、抬腿等,以「動靜結合」為則,防關節黏連,恢復其靈活度。
古籍參考
《傷科補要》強調:「骨縫開錯,宜速揉按復位。」《證治準繩》亦載膝脫臼需「急與整復,遲則瘀滯化熱」。中醫治療此症,注重分期論治,兼顧局部與整體,以達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