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踏蓮花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踏蓮花生
腳踏蓮花生,見載於亟齋居士《保生篇》,為中醫婦科產難病症之名,屬「倒產」範疇。倒產者,乃胎兒分娩時足部先出,異於常態之首產(頭位分娩),古稱「逆生」或「踏鹽生」。此名形象取喻,若蓮花倒懸,胎足下踏如蓮萼綻放,故得「腳踏蓮花」之稱。
病因病機
中醫論倒產之由,多歸因於母體氣血失調或胎位不正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,產婦氣血虛弱,胞宮推動無力,或胎兒轉動受阻,皆可致逆產。另《醫宗金鑑》提及,孕期勞傷或驚恐氣逆,亦可能擾動胎元,使胎兒未能順轉。此外,母體形骸狹隘(如骨盆狹窄),或胎兒形體過大,亦為常見之因。
古籍論述
歷代醫家對倒產多有記載。《保產要旨》述其徵象為「兒足先見,產戶難開」,並強調「穩婆手法」以正胎位;《十產論》則列「倒產」為十難之一,主張內服藥物與外治手法並用,如以當歸、川芎等活血順氣之品調理母體,配合「轉胎方」助胎回正。然古籍亦警示,倒產若處理失當,易致「子母交困」,故歷代產科尤重手法之細膩與藥餌之斟酌。
治法探微
傳統中醫處理倒產,首重「未病先防」,孕期可藉「艾灸至陰穴」矯正胎位,此法載於《針灸大成》,謂能激發膀胱經氣,促胎自轉。若臨產發作,則需「穩靜應變」,古法以潤滑之劑(如麻油)潤產道,輔以手法輕推胎兒,助其迴轉。用藥方面,多以「保產無憂散」(又名「十三太保方」)加減,取其調氣血、疏胞絡之效。然具體施治,須據產婦體質與胎象辨證而為。
腳踏蓮花生一詞,不僅體現中醫對產科病症的形象描摹,亦反映古人於胎產調護之經驗積澱,今雖結合現代醫學多有新法,然其論述仍為中醫婦科重要參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