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手先下難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手先下難產
病證名,屬難產範疇,指孕婦臨產時,胎兒非頭部先露,反以腳或手先出,導致分娩困難。此症見載於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下,歸因於「氣血兩虛」,屬中醫「橫生倒產」之危候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兩虛:
傅青主認為,產母氣血不足,則胞宮推動乏力,胎兒轉動受阻,無法順調胎位,故見腳或手先下。《女科經綸》亦云:「氣血虛弱,則胞宮無力,胎失所養」,強調母體氣血盛衰直接影響胎位順逆。 - 胎弱無力:
氣血虧虛不僅使母體衰弱,亦致胎兒元氣不足,難以自主轉頭向下,形成「逆產」。此與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所述「胎氣不運,逆而不順」之理相通。
治法與方藥
傅氏主張以轉天湯(人參、當歸、川芎、川牛膝、升麻、附子)為治,其方義如下:
- 人參、當歸:大補氣血,助產母恢復推動之力。
- 川芎:活血行氣,協調胞宮氣機。
- 川牛膝:引血下行,助胎兒轉位。
- 升麻:升提氣機,與牛膝一升一降,調節胎勢。
- 附子:溫陽化氣,提振產力,惟需謹慎用量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氣血與胎產關係: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血旺則胎順,氣足則產易」,氣血充盈能濡養胞宮,使胎位自正。若氣滯血瘀或氣血不足,易致胎位異常,如「腳手先下」。 - 經絡影響:
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循行於腹部,若經氣不利,可能影響胎兒轉動。故臨床亦可配合針灸(如至陰穴)或艾灸以調理經氣,輔助胎位矯正。
此症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強調孕期調養氣血之重要性,而非待產時方治其逆。古籍所載治法,皆本於扶正祛邪、標本兼顧之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