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腳弱

一、病名溯源
腳弱,又稱「緩風」,為中醫古籍中對下肢無力、痿軟等症狀之統稱。早期見於晉宋以前醫籍,《小品方》首提「腳弱」之名,至《太平聖惠方》明確將其歸類於腳氣病範疇,謂:「夫腳氣者,晉宋以前名曰緩風,《小品》謂之腳弱。」後世醫家多視腳弱為腳氣之別稱,然其涵蓋範圍實較廣,除濕邪壅滯之腳氣外,亦包含虛損所致之下肢痿弱。

二、證候分類

  1. 腳氣型腳弱
    屬外感濕邪或飲食不節所致,濕熱或寒濕下注於足脛,氣血壅滯。症見足脛腫脹、麻木疼痛,或攣急不遂,甚則上攻心胸而見喘滿(即「腳氣衝心」)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分為乾腳氣(無水腫而燥熱)、濕腳氣(腫滿重滯)與腳氣衝心三類,治法以宣壅化濕、通絡調氣為主。
  2. 氣腳型腳弱
    見於《中藏經·論腳弱狀候不同》,因臟腑內虛、氣血失養而起,尤與肝腎虧損相關。症見足膝痿軟無力,不腫不痛,伴腰脊酸軟、眩暈耳鳴等虛象,屬「痿證」範疇。此類腳弱與《素問·痿論》「宗筋弛縱,發為痿躄」之機理相通,治當補益肝腎、調養氣血。

三、病因病機

  • 外因:居處濕地、濕邪侵襲,或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流注下肢經絡。
  • 內因: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致肝腎精血不足,筋骨失濡;或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乏源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。
  • 經絡關聯:足三陰、三陽經循行於下肢,尤以脾、腎、肝三臟功能失調為關鍵。濕阻經絡則氣血滯澀,虛損內生則經脈失養。

四、治法舉要

  1. 腳氣實證

    • 濕熱下注:方選「雞鳴散」宣散濕邪,或「防己飲」清熱利濕。
    • 寒濕凝滯:宜「吳茱萸湯」溫化寒濕,佐以木瓜、薏苡仁舒筋滲濕。
  2. 氣腳虛證

    • 肝腎陰虛:用「虎潛丸」滋陰填精,強健筋骨。
    • 氣血兩虛:選「十全大補湯」益氣養血,通絡起痿。

五、文獻補充
《千金要方》強調腳弱「皆由氣實而死,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殂」,指出濕邪壅滯時攻邪勿遲;而《丹溪心法》則重視分型論治,提出「東南卑濕,病多外因;西北地高,病多內傷」之地域差異觀點。歷代醫家對腳弱之辨證,實反映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