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軟
證名,指足部軟弱無力,屬中醫「痿證」範疇,多與肝腎不足、濕熱浸淫、氣血虧虛或時令邪氣相關。歷代醫家對此證有諸多論述,治法亦因病因病機而異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陰虛:
《醫學入門》提及「腳軟、筋痛者」,主張以「大補陰丸」加減治之,去地黃之滋膩,佐以白芍、知母、甘草,並重用牛膝,以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。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陰虛則筋骨失養,致足膝無力。 - 濕熱成痿:
《古今醫案》載「兩腳軟弱無力,不能起者」,乃因濕熱之邪流注經絡,阻遏氣血,發為痿軟。治法以「清燥湯」清熱化濕,或獨用杜仲,以酒水各半煎服,取其補肝腎、通血脈之效。 - 風毒腳氣:
《類證治裁》指出,風毒侵襲可致「一腳偏軟」,伴頭痛身熱、肢節疼痛,屬「腳氣」範疇。以小續命湯加木瓜,祛風通絡、舒筋活痹。 - 疰夏證:
《(魚孚)溪醫述》提到夏令時「身倦腳軟」,乃因暑濕傷氣,時令之火耗傷陰液,稱為「疰夏」。此證與季節相關,需清暑化濕、益氣生津。
治法舉隅
- 滋陰降火:大補陰丸加減,適用於肝腎陰虛火旺者。
- 清熱燥濕:清燥湯、二妙散(黃柏、蒼朮)加減,治濕熱下注之痿軟。
- 祛風通絡:小續命湯配合木瓜、牛膝,療風毒客於經絡者。
- 調理時令:疰夏證可選清暑益氣湯,或淡滲利濕之品如藿香、佩蘭。
相關病證
腳軟與「痿證」、「腳氣」、「疰夏」等密切相關。痿證以肢體萎弱無力為主,腳氣多兼腫痛,疰夏則屬季節性氣陰兩傷。臨床須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