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拳
腳拳為中醫學病證名,指小兒腳趾攣縮屈曲、無法自然伸展之症。此病最早記載於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九,其病因病機與胎中受邪及先天腎氣不足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胎中受邪:孕母於妊娠期間,臟腑內有寒積,復感風邪,寒凝經脈,影響胎兒發育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筋脈失養。
- 腎氣不足:小兒先天稟賦薄弱,腎主骨生髓,腎氣虧虛則筋骨失於濡養,氣血未充,故腳趾筋脈拘急,形成拳縮之狀。
- 氣血失營:出生後氣血未及充盈,經脈不得濡潤,風邪乘虛內襲,進一步加重筋脈攣急。
臨床表現
患兒可見單側或雙側腳趾屈曲攣縮,伸展受限,或伴足部肌肉僵硬,活動不利。若久未調治,可能影響足部發育,甚則累及行走功能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益腎填精、養血祛風、舒筋活絡為主,常用方劑與治法如下:
- 益腎和血:選用熟地黃、山茱萸、當歸等滋補肝腎、養血柔筋之品,如《六味地黃丸》加減,以固先天之本。
- 祛風舒筋:配伍防風、羌活、伸筋草等祛風通絡藥物,或配合《獨活寄生湯》化裁,以散外邪、緩攣急。
- 針灸推拿:可取足三里、三陰交、太谿等穴,配合局部揉按以鬆解筋結,促進氣血流通。
古籍考據
《太平聖惠方》明確指出此病與「母體冷積」及「風邪內侵」相關,並強調「腎氣不足」為內在關鍵,治法亦圍繞溫補與祛風並行,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之思路。
此症屬小兒筋脈病變範疇,臨床需結合體質辨證,調理先天與後天,以助氣血暢達、筋脈得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