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氣腫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腳氣腫滿

病證名,屬腳氣病之一,主症為脛腫腹滿,甚則遍身腫滿。此證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腳氣病諸候》,後世醫家如《太平聖惠方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治法。

病因病機

腳氣腫滿多因「風濕毒氣」侵襲,搏結於腎經所致。腎為水臟,主司水液代謝,若風毒客於腎經,則經絡壅滯,氣化失司,水液不得宣通,溢於肌膚臟腑,故見腫滿。《太平聖惠方》云:「腎主於水,今為邪所搏,則經絡壅澀,不能宣通水液。」水氣浸漬,內壅腑臟,外泛皮膚,遂成腫滿之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足脛腫脹,按之凹陷,甚則腫勢蔓延至腹部及全身。
  • 全身兼症:腹滿脹悶,喘促氣逆,煩悶不舒,小便不利,舌苔白膩或厚濁,脈象沉濡或弦緊。
  • 病情演變:若水濕壅盛,可進一步影響肺氣宣降,加重喘滿;或水氣凌心,致心悸氣短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祛風逐濕、宣通壅滯」為原則,重在疏通腎經氣機,利水消腫。

  1. 風引大豆湯
    • 組成:大豆、防風、羌活、桑白皮等。
    • 功效:祛風利濕,通絡消腫,適用於風濕偏盛,腫滿初起者。
  2. 漢防己散
    • 組成:防己、白朮、澤瀉、赤茯苓等。
    • 功效:健脾滲濕,利水退腫,針對水濕壅滯、小便不利者。
  3. 其他配伍
    • 若兼氣滯腹脹,可加陳皮、大腹皮以行氣導滯;
    • 若喘滿甚者,酌加葶藶子、杏仁以降氣平喘。

辨證要點

腳氣腫滿需與「水腫病」相鑑別:

  • 腳氣腫滿:多伴隨腳氣病典型症狀(如足脛痠重、麻木),且病機與風濕毒氣相關。
  • 普通水腫:常因肺脾腎三焦氣化失調而起,無腳氣病史,治法側重溫陽利水(如真武湯、五苓散)。

此證歷代醫家重視「通絡逐邪」,除內服方藥外,亦可配合針灸(如足三里、陰陵泉)或外治法(如藥浴)以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