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氣傷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氣傷寒
腳氣傷寒為中醫病證名,屬腳氣病之一類,以兩足跗(足背)突發紅腫、發熱,並伴隨兩脛浮腫疼痛為主要特徵。此證首載於《惠直堂經驗方·傷寒門》,其病機多與濕熱下注、經絡壅滯相關,屬外感與內傷夾雜之證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腳氣傷寒之發,多因外感濕熱邪氣,或內傷飲食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流注下肢所致。濕性重濁,熱性炎上,二者相搏,鬱於足部經絡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紅腫熱痛;若濕熱上蒸,亦可引發全身發熱。此外,此證與三焦氣化失司、膀胱水道不利密切相關,因濕熱無從宣泄,遂下注為患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足背驟然紅腫,觸之灼熱,按之疼痛,兩脛浮脹,屈伸不利。
- 全身症狀:可伴隨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蘊結之象。
- 病程特點:若未及時調治,濕熱鬱久可化毒,甚則潰爛流膿,或引發腳氣衝心(腳氣攻心)之危候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清熱利濕、宣通經絡」為原則,使濕熱從膀胱氣化而出,則腫消熱退。代表方劑如:
- 順導湯(《惠直堂經驗方》):主以茯苓、澤瀉、木通等藥滲濕利尿,佐以黃柏、蒼朮清熱燥濕,牛膝引藥下行,適用於濕熱壅盛之證。
- 加味二妙散(《醫學正傳》):黃柏、蒼朮為君,配伍防己、萆薢、牛膝,增強清熱除濕、通絡止痛之效。
相關鑑別
腳氣傷寒需與其他腳氣病證相區別:
- 乾腳氣:以足脛枯瘦、筋脈拘攣為主,無紅腫熱痛,多屬陰血虧虛。
- 腳氣衝心:濕毒上攻,見胸悶喘促、心悸煩躁,屬危急重症。
此證雖以局部表現為主,然中醫強調「整體辨證」,需結合四診審其寒熱虛實,方可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、朱丹溪《格致餘論》等,對腳氣病之論述頗詳,可進一步參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