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氣入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腳氣入腹

腳氣入腹為中醫病證名,屬腳氣病之危重證候,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七。此證因腳氣病邪氣上攻,由足部循經內犯腹中所致,臨床以腹部麻木不仁、腹脹滿悶、胸膈痞塞、呼吸急促為主要表現。其病機多與濕濁、寒毒或風邪內蘊,三焦氣化失常相關,邪氣壅滯於中焦,進一步影響肺氣宣降,故見氣喘胸悶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濁上逆:腳氣病本因濕邪下注,若脾虛失運,濕濁不化,可隨經脈上衝腹中,阻遏氣機。
  2. 寒毒內攻:寒性收引,若寒濕凝滯經絡,陽氣不得宣通,邪氣內陷,可致腹部不仁、脹滿。
  3. 風邪挾濕:風性上行,若風濕相搏,循足三陰經上擾,則見胸腹氣逆、喘促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腹部症狀:腹中麻木不仁,按之柔軟無痛,然脹滿不適,甚者如裹濕絮。
  • 胸膈症狀:胸悶窒塞,氣短難續,或見噯氣、嘔逆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下肢腫重、攣急,舌苔白膩,脈沉滑或弦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歷代醫家針對此證提出多種治法,以降氣化濕、溫通散寒為主,方選:

  1. 半夏湯(《千金方》):主化痰降逆,適用於濕濁壅滯、胸腹痞滿者。
  2. 茱萸湯:溫中散寒,宜於寒濕內攻、腹痛氣逆之證。
  3. 松節湯:祛風除濕,通絡止痛,針對風濕流注、關節拘攣兼腹滿者。
  4. 蘇子降氣湯:降氣平喘,化痰和胃,用於肺胃氣逆、喘咳胸悶者。
  5. 沈香降氣湯:行氣降逆,溫中止痛,主治氣機壅滯、腹脹喘促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此證與一般「腳氣病」不同,屬其變證,與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腳氣衝心」類似,然病位偏重中焦腹脘。中醫認為,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循行過腹,若腳氣邪毒循經內傳,可擾亂臟腑氣機,故治療需兼顧經絡與臟腑功能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型辨證施用,臨床宜詳參古籍及醫師指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