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氣迫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氣迫肺
腳氣迫肺為中醫病證名,屬腳氣重證之一,主要特徵為腳氣病兼見喘咳症狀。此證因濕毒邪氣循經上犯於肺,導致肺氣升降失常,氣道壅滯,故見上氣喘滿、咳嗽等症。
病因病機
- 濕毒上攻:腳氣病多因濕邪內蘊,或外感風濕,久則化毒。若濕毒熾盛,循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上行,侵襲肺臟,使肺失宣降,氣機逆亂,發為喘咳。
- 氣道奔迫:肺主氣司呼吸,濕毒壅滯於肺,則氣道受阻,升降失司,故見呼吸急促、胸悶喘滿。
- 升降失調:肺與脾胃氣機相關,腳氣病本屬濕濁下注,若濕毒上逆,肺胃之氣不相順接,則加重喘咳。
臨床表現
- 主要症狀:呼吸急促、咳嗽氣逆、胸悶喘滿,甚則不得平臥。
- 兼見腳氣病症:下肢腫脹、麻木重著,或見腳膝軟弱無力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多滑數或弦緊。
治療方藥
-
小青龍湯加檳榔:
- 方義:小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細辛、乾薑、芍藥、甘草、半夏、五味子)本為外寒內飲之喘咳設,加入檳榔一錢,取其降氣行滯、導濕下行之效,共奏宣肺化飲、降逆平喘之功。
- 適用證:腳氣迫肺屬寒濕壅肺者,症見喘咳痰稀、惡寒無汗。
-
其他辨證用藥:
- 濕熱偏盛:可選用木防己湯(防己、桂枝、石膏、人參)加杏仁、桑白皮,清熱化濕、宣肺平喘。
- 痰濁壅肺:合用三子養親湯(蘇子、白芥子、萊菔子)以降氣化痰。
古籍論述
- 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毒氣循經上入於肺,則氣道奔迫,升降不順,故令人上氣喘滿。」強調濕毒上逆為病機關鍵。
- 《證治要訣》提出以小青龍湯加檳榔治之,結合溫化與降氣之法,為後世所宗。
相關概念
- 腳氣病:泛指因濕邪下注或風濕侵襲所致的足脛腫滿、麻木疼痛之證,分為乾腳氣、濕腳氣等。腳氣迫肺為其變證,屬病情深重之候。
- 肺氣壅滯:與腳氣迫肺相關,但泛指各種邪氣(如痰、熱、寒)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非獨腳氣所致。
此證提示腳氣病邪可內傳臟腑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既化濕解毒以治本,又宣降肺氣以治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